慢性鼻窦炎诊断需依据症状表现(考虑年龄性别、病史,有鼻塞、流涕、头痛或面部胀痛、嗅觉减退等症状)及检查方法(前鼻镜、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鼻用糖皮质激素、鼻腔冲洗、黏液溶解促排剂、抗生素、抗组胺药等)、手术治疗(经规范药物治疗无效及有鼻窦解剖异常者,行鼻内镜手术)及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过敏原、戒烟、增强体质、注意保暖)。
一、慢性鼻窦炎的诊断
(一)症状表现
1.年龄与性别因素影响:儿童慢性鼻窦炎可能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等,流涕多为黏脓性或脓性;成人则除了鼻塞、流涕外,还可能有头痛、嗅觉减退等症状。不同性别在症状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能影响症状的感知和表现,比如长期吸烟的患者可能因气道刺激导致鼻窦炎相关症状加重。
2.病史相关:有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史、过敏性鼻炎病史等的人群更易患慢性鼻窦炎。例如,过敏性鼻炎患者由于鼻腔黏膜长期处于过敏状态,易引发鼻窦炎症迁延不愈。
3.主要症状
鼻塞:程度可轻可重,是由于鼻腔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等原因导致,影响患者的呼吸和生活质量。
流涕:可为黏脓涕或脓涕,可向后流入咽部导致咽部不适等。
头痛或面部胀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的部位和性质因受累鼻窦不同而有所差异,如上颌窦炎可能表现为上颌部疼痛,额窦炎多为前额部疼痛等。
嗅觉减退:多为暂时性或永久性,与鼻窦炎症影响嗅觉感受器或嗅神经有关。
(二)检查方法
1.前鼻镜检查:可观察鼻腔内情况,如鼻黏膜是否充血、肿胀,有无息肉、分泌物等,但对于鼻窦内部情况观察有限。
2.鼻内镜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鼻腔各部位及鼻窦开口情况,可发现鼻窦开口处的病变,如黏膜肿胀、息肉样变、脓性分泌物等,是诊断慢性鼻窦炎的重要检查方法。
3.影像学检查
鼻窦CT:是诊断慢性鼻窦炎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可清晰显示鼻窦的解剖结构、黏膜增厚情况、有无息肉、窦腔积液及骨质破坏等。通过鼻窦CT可判断鼻窦炎症的范围和程度,例如可见窦腔密度增高、黏膜增厚超过4mm等表现提示有鼻窦炎。不同年龄人群在进行鼻窦CT检查时需考虑辐射剂量问题,儿童应尽量优化扫描参数以减少辐射暴露。
二、慢性鼻窦炎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1.鼻用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减轻鼻黏膜炎症、肿胀,改善鼻腔通气和引流。不同年龄患者均可使用,但需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范围,儿童使用时要注意局部药物的吸收和全身影响。
2.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过敏原等,改善鼻腔微环境,减轻炎症反应。适用于各年龄段患者,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需注意操作方法,避免过于用力导致不适。
3.黏液溶解促排剂:可促进鼻窦及鼻腔内黏稠分泌物的排出,改善纤毛功能,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不同年龄患者均可使用,但儿童用药需注意剂型和剂量。
4.抗生素:仅在有细菌感染证据时使用,如存在脓性分泌物、白细胞升高等情况。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可能的致病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注意不同年龄患者的药物选择和禁忌,例如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某些抗生素。
5.抗组胺药:对于伴有过敏性因素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可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可减轻鼻黏膜的过敏反应,缓解相关症状。不同年龄患者均可使用,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剂量。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经规范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鼻窦炎患者。
存在明显的鼻窦解剖异常,如鼻息肉、鼻窦开口阻塞等情况的患者。
2.手术方式
鼻内镜手术是主要的手术方式,通过内镜下切除鼻息肉、开放鼻窦开口等操作,改善鼻窦的通气和引流。手术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术式,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操作需考虑其解剖特点和生长发育情况,儿童进行手术时要更加精细操作,减少对鼻腔鼻窦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三)生活方式调整
1.避免过敏原:对于伴有过敏性因素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不同年龄患者避免过敏原的方式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营造无过敏原的环境,如定期清洁卧室、使用空气净化器等。
2.戒烟:吸烟会刺激鼻腔和鼻窦黏膜,加重炎症反应,因此慢性鼻窦炎患者应戒烟,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戒烟都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和恢复。
3.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适合儿童的户外活动、成人的有氧运动等,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鼻窦炎的发作。不同年龄患者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需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儿童运动要注意安全和适度。
4.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因为感冒可诱发或加重慢性鼻窦炎的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在季节变化时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儿童尤其要加强保暖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