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是主要累及脊柱等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遗传、免疫相关,有脊柱、外周关节及关节外表现,影像学有相应特征,诊断依纽约标准并需鉴别;腰椎间盘突出因椎间盘退变等致髓核突出,有腰痛等表现,影像学可助诊,需与腰椎管狭窄症等鉴别。
一、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
强直性脊柱炎
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外周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属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范畴。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率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显著升高,此外,免疫炎症反应参与其发病过程,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脊柱及外周关节滑膜、韧带等组织慢性炎症,进而引起骨质破坏、韧带骨化等病理改变。好发于16-30岁的青壮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腰椎间盘突出
是因椎间盘退变、损伤等原因导致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或软骨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主要发病机制是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增长(一般2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退变),椎间盘的水分丢失、弹性下降,在外力作用下(如久坐、弯腰负重、急性扭伤等)容易发生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等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男性由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等机会更多,相对发病率可能略高。
二、临床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症状:早期常表现为下腰部或骶髂部疼痛、僵硬,呈隐匿性、间歇性,活动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变为持续性,可累及整个脊柱,出现脊柱强直、畸形,如颈椎前屈、胸椎后凸、腰椎前凸消失等,导致患者弯腰、转身等活动受限。
外周关节症状:可累及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等外周关节,以髋关节受累较为常见,表现为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可导致髋关节强直。还可出现外周关节的肿胀、疼痛,如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
关节外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眼葡萄膜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肺间质纤维化等关节外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
腰痛:多数患者有腰部疼痛史,疼痛可表现为腰部酸痛、胀痛或刺痛,疼痛部位多在腰骶部中线或旁侧,久坐、久站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下肢放射痛:常见的是坐骨神经痛,表现为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至足部的放射性疼痛,咳嗽、打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可加剧。
神经功能障碍:病程较长、神经根受压严重的患者可出现下肢麻木、肌力下降,甚至马尾神经受压表现,如大小便失禁、会阴部感觉异常等。
三、影像学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
X线检查:早期可见骶髂关节骨质疏松、关节间隙模糊,随着病情进展,出现骶髂关节软骨下骨侵蚀、硬化,关节间隙狭窄,晚期可见骶髂关节融合,脊柱呈“竹节样”改变,椎体方形变等。
CT检查:对于骶髂关节病变的显示较X线更为敏感,可早期发现骶髂关节的微小病变,如软骨下骨板的侵蚀、破坏等。
MRI检查:在疾病早期即可发现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滑膜炎症等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
X线检查:可发现腰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但X线对椎间盘突出本身显示不直接。
CT检查:能清楚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可发现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的情况。
MRI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方法,可全面观察椎间盘退变程度、髓核突出情况以及脊髓、神经根受压情况,能清晰显示脊髓和神经根的形态。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
诊断标准:目前主要采用纽约标准,符合以下临床标准之一加上放射学标准之一者可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临床标准包括:腰痛、晨僵3个月以上,活动改善,休息无改善;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正常人。放射学标准为骶髂关节炎双侧≥Ⅱ级或单侧Ⅲ-Ⅳ级。
鉴别诊断:需与类风湿关节炎鉴别,类风湿关节炎多累及双手小关节,呈对称性多关节肿胀、疼痛,类风湿因子多阳性,而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中轴关节,HLA-B27阳性率高;还需与致密性骨炎鉴别,致密性骨炎多见于育龄女性,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下2/3部位的骨质硬化,无脊柱受累及HLA-B27阳性等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
诊断标准: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有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结合CT或MRI显示椎间盘突出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腰椎管狭窄症鉴别,腰椎管狭窄症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需蹲下或坐下休息后缓解才能继续行走,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椎管狭窄;还需与腰椎结核鉴别,腰椎结核多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腰痛较剧烈,影像学检查可见椎体破坏、椎间隙狭窄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