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导致背疼,病理机制是免疫调节失衡致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刺激相关组织引发炎症,儿童发病与遗传及生长发育中炎症影响有关,成年女性受特殊生理时期激素变化影响,成年男性与长期久坐等生活方式相关;背疼特点为隐匿起病、早期间歇性腰骶部钝痛,休息后加重活动后稍缓,病情进展为持续性且活动受限,儿童表现不典型,女性不同生理时期有差异,男性易被忽视;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如骶髂关节X线、MRI)及实验室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HLA-B27),儿童要考虑生长发育指标,女性需考虑生理时期影响,男性要结合职业;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关节炎等鉴别,儿童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女性与脊柱退行性变,男性与腰肌劳损等区分。
对于儿童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如果家族中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儿童患病风险相对增高。而且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炎症对骨骼、关节的影响可能会更复杂,除了局部炎症导致的背疼,还可能影响脊柱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脊柱畸形等问题。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儿童长期姿势不良,也可能加重背疼症状,但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免疫介导的炎性反应。
对于成年女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可能会影响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情活动,从而影响背疼的程度。比如妊娠期间,体内激素变化可能会使免疫状态有所改变,部分患者病情可能会相对稳定,但也有部分患者病情会出现波动,导致背疼加重或反复。而成年男性患者,若有长期久坐、过度劳累等生活方式,也可能诱发或加重背疼症状,其背疼机制同样是炎性因子介导的关节及周围组织炎症。
背疼特点
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背疼具有一定特点。通常是隐匿起病,早期疼痛往往较轻,呈间歇性,一般为腰骶部疼痛,逐渐可向上蔓延至胸背部。疼痛性质多为钝痛,休息后加重,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但持续活动又会使疼痛再次加重。随着病情进展,背疼会逐渐变为持续性,脊柱活动受限逐渐加重,例如脊柱的前屈、后伸、侧弯等活动范围会明显减小。
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背疼表现可能不典型,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是否有晨起腰背部僵硬,活动后是否能缓解等情况。女性患者在不同生理时期背疼可能会有不同表现,妊娠期间可能因身体重心改变等因素使背疼加重,而哺乳期可能因休息不足等导致背疼反复。男性患者若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背疼可能会更易被忽视,但根本还是炎性病变导致。
诊断依据
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导致的背疼需要结合多种因素。首先是临床表现,有腰背部疼痛且符合强直性脊柱炎的疼痛特点。其次是影像学检查,如骶髂关节X线检查早期可能表现为骶髂关节骨质疏松、关节间隙模糊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见骶髂关节面侵蚀、硬化、关节间隙狭窄甚至融合;磁共振成像(MRI)对早期骶髂关节炎症更为敏感,可发现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等早期炎性改变。实验室检查方面,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常升高,提示体内炎症活动;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检测阳性对强直性脊柱炎有辅助诊断价值,但不是确诊依据,因为HLA-B27阳性也可见于其他一些疾病。
对于儿童患者,除了上述检查外,还需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相关指标,因为炎症可能影响骨骼生长,需要与其他儿童脊柱疾病相鉴别。女性患者在诊断时要充分考虑生理时期对检查结果的影响,比如妊娠期间某些影像学检查的安全性等问题。男性患者诊断时要结合职业等生活方式因素,排除其他因劳累等引起的非炎性背疼疾病。
鉴别诊断
需要与强直性脊柱炎背疼相鉴别的疾病有很多。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下肢放射性疼痛,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是其典型表现,而强直性脊柱炎主要是腰背部中轴关节的炎症,通过腰椎MRI检查可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等改变,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椎MRI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及脊柱的炎性改变。再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多累及外周小关节,如双手小关节等,血清类风湿因子多阳性,而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中轴关节,HLA-B27阳性率较高。
儿童患者需要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儿童自身免疫性关节病相鉴别,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有多种亚型,临床表现与强直性脊柱炎有相似之处,但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可进行区分。女性患者要与脊柱退行性变相鉴别,脊柱退行性变多见于中老年人,是脊柱老化引起的,一般无HLA-B27阳性,影像学表现为脊柱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等,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炎性改变不同。男性患者还需与腰肌劳损相鉴别,腰肌劳损多有腰部劳累史,疼痛与活动关系不如强直性脊柱炎典型,休息后多可缓解,一般无炎性指标升高及HLA-B27阳性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