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高原地区需提前逐步登高、加强锻炼以适应环境;进入高原后要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要及时识别高原肺水肿早期症状(头痛、胸闷、咳嗽等),出现疑似症状立即降低海拔、让患者安静、吸氧并及时送医。
一、提前适应高原环境
1.逐步登高
对于计划前往高原地区的人群,应避免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一般来说,从低海拔地区逐步向高海拔地区迁移,给身体足够的时间去适应高原的低氧环境。例如,可先到达海拔1500-2000m的地区适应1-2天,再逐步向更高海拔地区移动。这是因为人体有一个逐渐适应低氧环境的过程,通过逐步登高,身体可以调整心肺等器官的功能,增加红细胞生成等以提高携氧能力。
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全,适应高原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严格遵循逐步登高的原则,且每阶段停留适应的时间可能需要相对更长,以降低发生高原肺水肿的风险。而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肺疾病的患者,更应谨慎规划行程,最好在医生评估后再决定是否前往高原地区以及具体的行程安排。
2.加强锻炼
在前往高原地区前,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锻炼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例如,进行慢跑、游泳等运动,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能够增强心肺的耐力,提高身体的摄氧和运氧能力,有助于在进入高原后更好地适应低氧环境。对于儿童来说,可选择适合其年龄的轻度运动,如快走、跳绳等,同样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过度疲劳。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应根据自身疾病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和强度,例如患有冠心病的患者,锻炼应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选择舒缓的运动方式,并密切监测身体状况。
二、注意自身健康状况
1.避免诱因
进入高原地区后,要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因为呼吸道感染可能会诱发高原肺水肿。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炎症会加重肺部的负担,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从而增加高原肺水肿的发生风险。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上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的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孩子接触感染源。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在高原地区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等,因为过敏反应也可能导致呼吸道的不适,增加高原肺水肿的发生几率。
还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增加,而高原地区本身氧气含量低,剧烈运动可能会超出身体的代偿能力,导致肺部血管压力变化等,诱发高原肺水肿。例如,快速奔跑、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等都应避免。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机能相对下降,更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缓慢散步等相对温和的活动方式。
2.合理作息与饮食
进入高原后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时身体处于修复和调整状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适应高原环境,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一般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睡眠时间相对更长,婴幼儿可能需要12-14小时的睡眠。对于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睡眠障碍的人群,在高原地区更要积极调整睡眠情况,必要时可寻求医生的帮助。
饮食方面要注意清淡、易消化,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同时要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每天饮用适量的水,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有助于维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防止呼吸道干燥引发感染等问题。对于儿童,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以支持身体在高原环境下的正常代谢。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高原地区的饮食要兼顾疾病控制,遵循糖尿病饮食等相关原则,合理控制糖分等的摄入。
三、及时识别高原肺水肿迹象并应对
1.识别早期症状
高原肺水肿的早期症状可能包括头痛、胸闷、咳嗽等。如果在高原地区出现这些症状,要高度警惕高原肺水肿的可能。例如,患者可能会感觉头部持续性疼痛,休息后不能缓解;胸部有闷胀感,呼吸时感觉不畅;咳嗽可能是干咳或者伴有少量白色泡沫痰等。对于儿童来说,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异常表现,如孩子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急促、不愿意活动等情况,都要考虑高原肺水肿的可能。
2.及时采取措施
一旦出现疑似高原肺水肿的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降低海拔。尽快转移到海拔较低的地区是关键的处理措施。同时要让患者保持安静,减少活动,以降低心肺的负担。如果身边有吸氧设备,应及时给患者吸氧,吸氧可以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缓解缺氧症状。对于儿童,在转移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因呕吐等情况导致窒息。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转移过程中要继续维持基础疾病的相关治疗措施,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情况,如心率、呼吸、血压等,必要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