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健康需从多方面关注,包括保持良好口腔清洁习惯,如正确刷牙、合理使用含漱液;注意饮食,限制含糖食物、增加富含钙和维生素食物摄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明确不同人群检查频率和内容;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糖尿病患者有各自口腔健康注意事项,以维护口腔健康。
一、口腔清洁方面
1.刷牙频率与方法
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最好在早餐后和睡觉前进行。对于儿童,由于自我口腔清洁能力较弱,家长应帮助其每天早晚刷牙。选择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将牙刷与牙长轴呈45°角指向根尖方向,按照牙龈-牙交界区,使刷毛一部分进入龈沟,一部分铺于龈缘上,并进一定压力,使刷毛在原位进行前后方向短距离的水平颤动,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这样能有效清除牙齿表面及牙龈沟内的食物残渣和菌斑,减少龋齿发生风险。
对于老年人,若存在牙齿松动等情况,可选择刷毛更软的牙刷,刷牙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牙龈。同时,可使用牙线或牙缝刷辅助清洁牙齿邻面,牙线能有效清除牙齿邻接面的菌斑和食物残渣,牙缝刷则适用于牙缝较大或有正畸装置的人群。
2.含漱液使用
可以使用含氟漱口水辅助清洁口腔,但儿童尤其是6岁以下儿童,由于吞咽功能不完善,应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且不建议自行随意使用含氟漱口水,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口腔具体情况使用。对于成年人,若口腔卫生状况较差或有特殊口腔疾病,可在医生建议下使用合适的含漱液,如氯己定含漱液等,能抑制口腔内细菌生长,但长期使用氯己定含漱液可能会导致牙齿、黏膜着色,所以使用时间不宜过长。
二、饮食方面
1.限制含糖食物摄入
减少食用糖果、巧克力、甜饮料等含糖量高的食物。因为口腔中的细菌会利用糖类产酸,酸会腐蚀牙齿导致龋齿。例如,频繁饮用碳酸饮料会使牙齿长时间处于酸性环境中,增加龋齿发生几率。对于儿童,家长要控制其甜食摄入,可选择在正餐时食用甜食,避免在两餐之间频繁进食含糖零食。
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易导致口腔内细菌繁殖加快,更要严格控制含糖食物摄入,同时需监测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会加重龋齿风险。
2.增加富含钙、维生素食物摄入
多吃牛奶、豆制品、鱼虾等富含钙的食物,钙是牙齿重要的组成成分,充足的钙有助于牙齿的坚固。同时,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苹果、西兰花等,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等,维生素C有助于牙龈健康,能增强牙龈对细菌的抵抗力。例如,西兰花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清洁牙齿的作用。
三、定期口腔检查方面
1.检查频率
一般人群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儿童由于处于牙齿发育阶段,龋齿发生几率相对较高,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儿童在换牙期更要密切关注牙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龋齿等问题。对于有特殊口腔情况的人群,如患有牙周炎、佩戴正畸装置等,应根据医生建议缩短口腔检查间隔时间。
老年人由于牙齿磨损、牙龈萎缩等问题,龋齿发生情况也需重点关注,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牙齿隐匿性龋坏等问题。
2.检查内容
口腔检查内容包括牙齿表面情况、牙龈状况、咬合情况等。医生会通过视诊、探诊等方法检查牙齿是否有龋坏、龋坏的部位和程度,以及牙龈是否有炎症、出血等情况。通过口腔X线检查还能发现一些隐藏在牙齿内部、肉眼不易察觉的龋坏,尤其是邻面龋和牙根面龋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在牙齿萌出阶段,家长要注意保持儿童口腔清洁,避免儿童含着奶瓶入睡,因为奶瓶中的奶液长时间停留在口腔内会导致牙齿龋坏,即“奶瓶龋”。同时,儿童要避免过多食用黏性大的糖果等食物,这些食物容易黏附在牙齿表面,不易清洁。另外,儿童应在合适的年龄接受窝沟封闭等预防龋齿的措施,窝沟封闭是在牙齿的窝沟点隙处涂抹窝沟封闭剂,封闭牙齿表面的窝沟,阻止细菌、食物残渣等进入窝沟内,从而预防窝沟龋的发生,一般儿童第一恒磨牙在萌出后4-6年进行窝沟封闭效果较好。
2.孕妇
孕妇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更容易发生牙龈炎症,而牙龈炎症可能会增加龋齿发生的风险。孕妇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刷牙要更仔细,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维持自身和胎儿的牙齿健康需求。如果孕妇在孕期出现牙齿疼痛等口腔问题,应及时就医,但要告知医生怀孕情况,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3.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自身免疫力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所以更要严格控制口腔卫生。除了做好日常口腔清洁外,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因为血糖控制不佳会使口腔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一旦发现龋齿等问题要及时处理,避免因为口腔问题导致血糖进一步波动,形成恶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