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是尿液不受控制自主排出的泌尿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核心特征为膀胱储尿功能异常或尿道括约肌控制能力下降,按国际尿控协会分类标准分压力性、急迫性、混合性及充盈性四类,各有特定病理机制。其发病有年龄与性别差异,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2倍;生活方式与病史也会影响发病,如肥胖、吸烟、高强度运动及慢性病、手术史等。特殊人群中,妊娠期与产后女性、老年人群、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需注意相关事项。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治疗有非手术、药物、手术等方式。预防与日常管理包括生活方式调整、盆底肌训练、心理支持。尿失禁是可治疗的慢性疾病,需个体化评估干预,患者应主动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引发严重并发症。
一、尿失禁的定义及核心表现
尿失禁是指尿液不受控制地自主排出,属于泌尿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其核心特征为膀胱储尿功能异常或尿道括约肌控制能力下降,导致尿液在无意识状态下流出。根据国际尿控协会(ICS)分类标准,尿失禁主要分为压力性、急迫性、混合性及充盈性四类,不同类型具有特定病理机制。
二、尿失禁的分类及病理机制
1.压力性尿失禁
病理机制:盆底肌群松弛或尿道括约肌功能缺陷导致腹压骤增时(如咳嗽、运动)尿液漏出。
高发人群:中老年女性(因分娩损伤、雌激素水平下降)、肥胖者及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人群。
临床研究:一项纳入2000例女性的队列研究发现,50岁以上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达38%,分娩次数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2.急迫性尿失禁
病理机制: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导致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引发尿急感及漏尿。
危险因素: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尿路感染及代谢异常。
诊断标准: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ICI)提出,尿急伴或不伴急迫性尿失禁,且排除感染等其他病因即可诊断。
3.混合性尿失禁
病理特征:同时存在压力性与急迫性尿失禁症状,临床占比约25%~30%。
治疗难点:需针对两种病理机制联合干预,单一疗法效果有限。
4.充盈性尿失禁
病理机制:膀胱出口梗阻或神经源性膀胱导致尿液潴留,膀胱过度充盈后被动漏尿。
常见病因:前列腺增生(男性)、脊髓损伤及糖尿病神经病变。
三、尿失禁的年龄与性别差异
1.年龄因素
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主要与盆底肌群退化、激素水平变化及慢性病(如糖尿病)相关。
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导致充盈性尿失禁风险增加,而老年女性则以压力性尿失禁为主。
2.性别差异
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主要与妊娠、分娩及雌激素水平下降相关。
男性尿失禁多继发于前列腺疾病或神经系统损伤,病情通常较重。
四、生活方式与病史的影响
1.生活方式因素
肥胖:BMI每增加1kg/m2,压力性尿失禁风险升高3%。
吸烟:长期吸烟者尿失禁发病率高于非吸烟者15%~20%,可能与血管损伤及慢性咳嗽相关。
运动:高强度运动(如跳跃、举重)可能加重压力性尿失禁症状。
2.病史关联
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尿失禁风险增加2~3倍。
手术史:盆腔手术(如子宫切除术、前列腺切除术)可能导致盆底结构损伤,引发尿失禁。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妊娠期与产后女性
妊娠晚期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达30%~50%,建议通过凯格尔运动预防。
产后6周内需避免重体力劳动,42天后进行盆底功能评估。
2.老年人群
定期进行尿动力学检查,监测膀胱功能及残余尿量。
避免长期使用利尿剂,防止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3.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脊髓损伤或脑卒中患者需早期干预,预防膀胱过度充盈及尿路感染。
定期进行间歇性导尿,降低肾损伤风险。
六、诊断与治疗原则
1.诊断流程
病史采集:重点询问漏尿频率、诱因及伴随症状。
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盆底肌力评估及外阴部观察。
辅助检查:尿流率测定、残余尿量测量及尿动力学检查。
2.治疗策略
非手术治疗: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治疗及行为干预(如定时排尿)。
药物治疗:根据类型选用抗胆碱能药物(急迫性尿失禁)、α受体阻滞剂(充盈性尿失禁)等。
手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严重者可考虑尿道中段悬吊术(TVT)。
七、预防与日常管理
1.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体重:BMI目标值18.5~23.9kg/m2。
戒烟限酒:减少膀胱刺激及慢性咳嗽风险。
饮食管理:避免咖啡因、辛辣食物及过量液体摄入(夜间限水)。
2.盆底肌训练
凯格尔运动:每日3组,每组10~15次收缩,持续3个月以上。
生物反馈辅助:通过仪器监测盆底肌活动,提高训练效果。
3.心理支持
尿失禁患者抑郁风险增加2倍,需进行心理疏导及社会支持。
鼓励使用成人纸尿裤或集尿器,提高生活质量。
尿失禁作为一种可治疗的慢性疾病,需通过个体化评估制定干预方案。患者应主动就医,避免因羞耻感延误治疗,导致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