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病有关节症状、全身症状及关节外表现。关节症状包括多数患者有晨僵,常累及小关节致疼痛(多对称、持续)与肿胀(滑膜炎症致增生积液);全身症状有部分患者发热(炎症致)、常感乏力(炎症消耗等致);关节外表现有关节隆突等部位的类风湿结节(免疫复合物沉积)、肺部的间质性肺炎(免疫反应累及肺间质)和胸膜炎(免疫反应累及胸膜)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有差异。
一、关节症状
1.晨僵
多数类风湿病患者会出现晨僵现象,表现为早晨起床后关节部位僵硬、活动受限,一般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具有较多临床意义。这种晨僵在病情活动期更为明显,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炎症介质的释放、关节滑膜的肿胀等有关。例如,炎症因子会导致关节周围组织水肿,使得关节活动时受到限制,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炎症介质被部分代谢或稀释,晨僵症状才会有所缓解。不同年龄的患者晨僵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患者相对成人可能症状较轻且持续时间较短。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激素水平变化时,晨僵可能会有一定波动,而有类风湿病家族史的患者发生晨僵的概率相对更高。
2.关节疼痛与肿胀
疼痛:类风湿病常累及小关节,如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也可累及膝关节、踝关节等大关节。疼痛多为对称性,呈持续性钝痛或胀痛,疼痛程度个体差异较大。疼痛的原因主要是关节炎症刺激了关节周围的神经末梢。一般来说,病情活动时疼痛会加重,静止休息时也可能存在疼痛。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描述疼痛程度,但会表现出哭闹、不愿活动等情况;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合并其他关节退变等问题,疼痛可能与类风湿病本身的疼痛相互交织。女性患者在孕期或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变化,疼痛可能会有不同表现。
肿胀:关节肿胀是由于关节滑膜炎症导致滑膜增生、关节腔积液等引起的。受累关节会出现肿胀、饱满,皮肤温度可能升高。例如,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肿胀时,可观察到关节呈梭形肿胀。肿胀的关节在活动时会进一步加重疼痛和不适,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的关节部位比正常时明显肿大;老年患者的关节肿胀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的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
二、全身症状
1.发热
部分类风湿病患者会出现发热,可为低热,也可为中等度发热,少数患者会出现高热。发热的原因与炎症反应有关,体内的炎症因子会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升高。在病情活动期,发热较为常见。儿童患者发热时需要特别注意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容易出现感染与类风湿病活动的混淆情况;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发热时更要警惕是否合并有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情况下,发热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类风湿病本身引起的发热一般不受月经周期明显影响。
2.乏力
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即使经过休息也难以缓解。乏力的发生与疾病引起的慢性炎症消耗、机体代谢紊乱等有关。例如,炎症状态下机体的能量消耗增加,同时患者可能因为关节疼痛而活动减少,进一步导致肌肉萎缩、力量下降,从而加重乏力感。不同年龄的患者乏力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不愿意参与原本喜欢的活动;老年患者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如穿衣、洗漱等简单活动后就感到明显乏力。女性患者由于可能存在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乏力感可能会在某些时期有所加重,而有长期类风湿病病史的患者乏力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三、关节外表现
1.类风湿结节
类风湿结节是类风湿病较特异的皮肤表现,多发生在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如肘关节鹰嘴突附近、膝关节附近等。结节大小不一,质地较硬,无压痛或轻压痛。其形成机制与免疫复合物在皮下的沉积有关。对于儿童患者,类风湿结节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需要高度重视;老年患者的类风湿结节可能与病情的活动程度相关,结节的出现往往提示病情处于活动期。女性患者的类风湿结节发生情况与男性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病情管理上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2.肺部表现
间质性肺炎:是类风湿病常见的肺受累表现,患者可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累及肺部组织有关,炎症会逐渐破坏肺间质组织,影响肺的气体交换功能。年龄较大的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肺组织本身的弹性等会有所下降,更容易受到炎症的损伤。儿童患者肺部表现相对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咳嗽等,容易被忽视。女性患者在类风湿病合并肺部表现时,需要注意与其他女性常见的肺部疾病如乳腺疾病等引起的肺部症状相鉴别。
胸膜炎:可出现胸痛、胸腔积液等表现。胸痛多为刺痛或牵拉痛,胸腔积液量少时可能无明显症状,积液量多时会出现呼吸困难等。胸膜炎的发生也是由于类风湿病的免疫炎症反应累及胸膜所致。对于有类风湿病病史的患者,出现胸痛等症状时要考虑胸膜炎的可能,尤其是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情况下,胸痛可能会有不同表现,但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