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评估输尿管狭窄导致肾积水,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如超声、CTU、MRU及肾功能检查;治疗分保守治疗(轻度肾积水且稳定者观察)和手术治疗(输尿管扩张术、端端吻合术、输尿管-肾盂吻合术、肠代输尿管术等);术后管理包括一般护理(生命体征、引流管)和饮食护理,随访要定期复查超声、肾功能等关注肾积水及肾功能情况,儿童需长期随访关注生长发育和肾功能持续情况。
一、输尿管狭窄导致肾积水的评估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包括是否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外伤史、手术史等。例如,有过泌尿系统手术史的患者,可能因手术导致输尿管狭窄。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可能需要询问是否有先天性泌尿系统发育异常相关病史,成年患者则需考虑后天因素如结石、炎症等引起的输尿管狭窄。
了解肾积水相关症状,如腰痛、腹部肿块、血尿等出现的时间、程度及变化情况。
2.体格检查
检查腹部是否有压痛、肿块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其腹部体征与成人的差异,儿童可能因肾积水导致腹部膨隆等表现。
检查肾功能相关体征,如是否有贫血貌等,因为严重肾积水可能影响肾功能,导致贫血等表现。
3.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初步筛查肾积水的常用方法,可了解肾积水的程度,通过测量肾盂前后径等指标来评估。一般来说,肾盂前后径小于1cm为轻度肾积水,1-2cm为中度,大于2cm为重度。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超声检查的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的肾盂前后径正常范围相对较窄。
CT尿路造影(CTU):能更清晰地显示输尿管狭窄的部位、程度以及肾积水的情况,还可了解肾脏实质的厚度等。对于成年患者,CTU可以准确判断病变的解剖结构;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但在必要时仍可进行,以获取准确的诊断信息。
磁共振尿路造影(MRU):无需使用对比剂,对软组织分辨力高,也可用于评估输尿管狭窄和肾积水情况。对于一些对碘对比剂过敏的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MRU是更好的选择。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的功能状态。如果肾积水时间较长,可能会出现肾功能减退,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二、输尿管狭窄导致肾积水的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对于轻度肾积水且无明显症状,输尿管狭窄程度较轻,肾功能稳定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观察。定期复查超声等检查,监测肾积水的变化情况。例如,一些因轻微炎症水肿导致的暂时性输尿管狭窄引起的轻度肾积水,在控制炎症后可能自行缓解。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需要密切观察肾积水的进展情况,因为肾积水可能影响儿童肾功能的正常发育。
2.手术治疗
输尿管扩张术
腔内输尿管扩张术:通过膀胱镜将输尿管扩张器插入输尿管狭窄部位进行扩张。适用于狭窄段较短的输尿管狭窄。对于儿童患者,操作时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输尿管。该方法具有创伤小的优点,但对于较严重的输尿管狭窄可能效果有限。
开放性输尿管扩张术:适用于腔内扩张效果不佳或狭窄段较长的情况。手术中直接对输尿管狭窄部位进行扩张处理。
输尿管端端吻合术:适用于输尿管狭窄段较短,两端输尿管条件较好的情况。将狭窄段切除后,将输尿管两端直接吻合。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输尿管较细,手术操作需要更加精细,以保证吻合口的良好愈合。
输尿管-肾盂吻合术:当输尿管狭窄影响到肾盂与输尿管的连接时,采用此术式。将肾盂与狭窄部位远端的输尿管进行吻合,恢复尿液的正常引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操作细节和术后恢复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术后需要特别注意泌尿系统的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肠代输尿管术:适用于输尿管狭窄段较长,无法进行端端吻合等常规手术的情况。利用肠道组织来替代部分输尿管,恢复尿液的通路。但该手术相对复杂,术后可能出现肠道相关的并发症,如肠梗阻等,在儿童患者中使用需谨慎评估。
三、术后管理与随访
1.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
对于手术后的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等。儿童患者由于自身调节能力较弱,更要注意体温的变化,预防术后感染。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如输尿管支架管等,防止引流管堵塞。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固定好引流管,避免患儿因不自主活动而导致引流管脱出等情况。
饮食护理
术后患者的饮食要根据病情逐渐调整。一般来说,术后初期建议清淡饮食,增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儿童患者在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但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2.随访
术后需要定期随访,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进行复查。复查项目包括超声检查了解肾积水情况、肾功能检查评估肾功能恢复情况等。对于儿童患者,要长期随访,关注其肾脏的发育和肾功能的持续情况,因为肾积水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长期影响。通过定期随访,可以及时发现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输尿管再狭窄等,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