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炎是以脊柱及周围结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及外周关节,核心病理为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分类包括强直性脊柱炎(最常见,占80%~90%)、反应性关节炎等;病因涉及遗传(HLA-B27阳性率约90%,但仅5%~10%发病)、环境(肠道菌群失调、吸烟)及免疫机制(Th17细胞活化、促炎细胞因子);临床表现含慢性腰背痛(晨起或久坐后加重)、关节外表现(急性前葡萄膜炎25%~30%、炎性肠病5%~10%)及体征(骶髂关节压痛、“4字试验”阳性);诊断需结合1984年纽约修订标准(下腰背痛≥3个月、影像学分级)及HLA-B27检测;治疗包括非药物(物理治疗、低冲击运动)、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生物制剂)及手术(关节置换);特殊人群管理需注意妊娠期生物制剂停用、老年患者骨质疏松评估、儿童患者避免过度用糖皮质激素;预后方面,未经治疗5年内脊柱活动度受限,规范治疗80%患者可维持工作能力,并发症含脊柱骨折、肺间质病变;预防需避免肠道感染、戒烟,生活方式需每日脊柱伸展运动、控制体重。
一、脊柱炎的定义与分类
1.1定义:脊柱炎是以脊柱及周围关节、韧带、肌腱等结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关节及外周关节,可伴随关节外表现(如眼、皮肤、肠道病变)。其核心病理机制为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导致关节软骨破坏、骨赘形成及脊柱强直。
1.2分类:根据病因及临床表现,脊柱炎可分为强直性脊柱炎(AS)、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等类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最为常见,占脊柱炎病例的80%~90%,多见于青年男性(发病高峰年龄20~30岁),男女比例约为3:1。
二、脊柱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1遗传因素: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高度相关,约90%的AS患者HLA-B27阳性,但HLA-B27阳性者仅5%~10%发病,提示遗传易感性需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
2.2环境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如克雷伯菌、普雷沃菌感染)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触发免疫反应,导致关节炎症。吸烟可加重炎症反应,增加脊柱融合风险。
2.3免疫机制: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尤其是Th17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如IL-17、TNF-α),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吸收,同时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导致骨形成,最终形成“竹节样”脊柱改变。
三、脊柱炎的临床表现
3.1典型症状:慢性腰背痛(晨起或久坐后加重,活动后缓解)是早期核心症状,可伴臀部交替性疼痛。约40%患者以外周关节炎(如膝关节、踝关节)为首发表现。
3.2关节外表现:急性前葡萄膜炎(发生率25%~30%)、炎性肠病(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率5%~10%)、皮肤银屑病(发生率10%)等。
3.3体征:骶髂关节压痛、胸廓扩张度减少(正常值男性≥5cm,女性≥4.5cm)、“4字试验”阳性(提示髋关节或骶髂关节病变)。
四、脊柱炎的诊断标准
4.1临床标准:1984年纽约修订标准要求满足:①下腰背痛持续≥3个月,活动后缓解;②腰椎前屈、侧屈、后伸活动受限;③胸廓扩张度减少(年龄<50岁者<2.5cm);④双侧骶髂关节炎Ⅱ~Ⅳ级或单侧Ⅲ~Ⅳ级(X线分级)。
4.2影像学标准:骶髂关节MRI可见骨髓水肿、骨侵蚀(早期敏感指标),X线可见骶髂关节间隙狭窄、骨性强直(晚期表现)。HLA-B27检测阳性可辅助诊断,但需结合临床。
五、脊柱炎的治疗原则
5.1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如热疗、超声波)可缓解肌肉痉挛;游泳等低冲击运动可维持脊柱活动度;患者教育(如正确坐姿、睡硬板床)对预防畸形至关重要。
5.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为一线用药,可控制炎症、缓解疼痛;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IL-17抑制剂)用于中重度患者,可显著延缓脊柱强直进展;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柳氮磺吡啶)对外周关节炎有效。
5.3手术治疗:严重髋关节或脊柱畸形(如胸椎后凸>40°)可行关节置换或截骨矫形术。
六、特殊人群管理
6.1妊娠期女性: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需在妊娠中晚期停用,改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mg/d)控制病情;哺乳期避免使用柳氮磺吡啶(可能抑制婴儿造血功能)。
6.2老年患者:需评估骨质疏松风险(脊柱炎患者骨折风险增加2~3倍),合并心血管疾病者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增加心衰风险)。
6.3儿童患者:强直性脊柱炎儿童期起病者(幼年型脊柱关节病)需长期随访,避免过度使用糖皮质激素(影响生长发育)。
七、预后与并发症
7.1预后:未经治疗者5年内脊柱活动度明显受限,10年致残率达30%;规范治疗可使80%患者维持工作能力。
7.2并发症:脊柱骨折(轻微外伤即可导致)、肺间质病变(发生率1%~5%)、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晚期罕见但严重)。
八、预防与生活方式调整
8.1预防:避免肠道感染(如注意饮食卫生)、戒烟可降低发病风险;HLA-B27阳性者需定期筛查(每1~2年评估炎症指标)。
8.2生活方式:每日进行脊柱伸展运动(如猫牛式、桥式)至少15分钟;使用靠垫维持腰椎生理曲度;控制体重(BMI>25增加关节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