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病的发生与粉尘接触、个体易感性及防护措施不到位密切相关。生产性粉尘来源广泛,其粒径和化学成分影响致病;个体易感性受遗传、健康状况、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防护措施不到位包括个体防护用品使用不当和工作场所防护设施不完善、环境密闭性差,均会增加尘肺病发病风险。
一、粉尘的接触是根本原因
(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1.矿山开采: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的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如煤矿开采时的煤尘、金属矿开采时的岩尘等。不同类型的矿石开采所产生粉尘的成分也有所差异,例如石棉矿开采时会产生石棉粉尘,而石棉粉尘是导致石棉肺的重要因素。
2.金属冶炼:在金属冶炼过程中,如钢铁冶炼时,矿石的粉碎、烧结、冶炼等环节都会产生粉尘。以钢铁冶炼为例,在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等工序中会产生含有铁尘、焦尘等的粉尘。
3.建材行业:在水泥生产中,原料的破碎、研磨、包装等工序会产生大量水泥粉尘;陶瓷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加工、成型、烧制等环节也会产生粉尘。这些粉尘中含有硅酸盐等成分,长期接触可能引发尘肺病相关病变。
4.机械制造:在机械加工、铸造等过程中会产生粉尘,如铸造时的砂尘,砂尘中含有二氧化硅等物质,长期吸入可对肺部造成损害。
5.筑路业:道路建设中的凿岩、爆破、铺路等环节会产生粉尘,其中含有石英粉尘等,长期暴露于这样的粉尘环境中,工人患尘肺病的风险增加。
6.纺织业:在纺织原料的加工过程中,如棉花加工、羊毛梳理等环节会产生棉尘等粉尘,长期接触棉尘可能引发棉尘病,但棉尘病的病理变化与典型尘肺病有所不同,但也属于职业性肺部疾病范畴。
(二)粉尘的特性与致病关系
1.粉尘的粒径:粉尘的致病作用与粒径密切相关。粒径小于5μm的粉尘可深入到肺泡区,是引起尘肺病的关键粒径范围。例如,呼吸性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7.07μm的粉尘)更容易沉积在肺泡内,对肺部造成损害。因为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粉尘沉积在肺泡后,会持续刺激肺泡及肺间质,导致肺部组织的病变。
2.粉尘的化学成分:不同化学成分的粉尘致病机制不同。
游离二氧化硅:是尘肺病中最主要的致病粉尘成分。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如石英粉尘,当被吸入肺部后,巨噬细胞吞噬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硅会破坏巨噬细胞的溶酶体膜,使溶酶体酶释放,导致巨噬细胞死亡,释放出的粉尘又被其他巨噬细胞吞噬,如此反复,引起肺组织的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纤维化病灶。长期大量接触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可在较短时间内发展为重症尘肺病,如速发型矽肺,通常在接触游离二氧化硅粉尘1-2年即可发病,而一般矽肺多在接触后5-10年发病,但也有长达15年以上发病的情况。
石棉粉尘:石棉纤维被吸入肺部后,可沉积在肺部组织中,引起肺部炎症反应,并导致胸膜增厚、肺间质纤维化等病变。石棉肺的发病潜伏期较长,一般在接触石棉粉尘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后发病,且石棉粉尘还与肺癌、间皮瘤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煤尘:单纯煤尘引起的尘肺病称为煤工尘肺,其发病机制相对复杂,除了煤尘本身对肺部的刺激外,还与煤尘中含有的少量游离二氧化硅等杂质有关。煤工尘肺的病变发展相对缓慢,但长期接触也会导致肺组织纤维化,影响肺功能。
二、个体易感性因素
(一)遗传因素
1.基因多态性: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影响个体对粉尘的易感性。例如,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影响机体对粉尘刺激的应答。研究发现,编码抗氧化酶的基因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的多态性与尘肺的易感性相关。SOD基因多态性不同的个体,其抗氧化能力不同,在面对粉尘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时,抗氧化能力弱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出现肺部组织的损伤和纤维化。
2.免疫相关基因: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的差异也可能导致个体易感性不同。例如,与免疫细胞分化、细胞因子分泌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影响机体对粉尘抗原的免疫反应。如果个体免疫相关基因存在缺陷,可能无法有效清除吸入肺部的粉尘颗粒,导致粉尘在肺部持续沉积和刺激,增加尘肺病的发病风险。
(二)个体健康状况
1.呼吸系统基础疾病:本身患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个体,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在接触粉尘后更容易发生尘肺病。例如,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其呼吸道的清除功能已经受损,纤毛运动减弱,黏液分泌增多,这使得吸入的粉尘更难被清除出体外,粉尘更容易在肺部滞留,从而增加了尘肺病的发病几率。哮喘患者的气道处于高反应状态,接触粉尘后更容易引起气道痉挛和炎症加重,进一步影响肺部的通气功能,同时也不利于粉尘的排出,促进尘肺病的发展。
2.营养状况:营养不良会影响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例如,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维生素时,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下降,在粉尘引起氧化应激损伤时,无法有效抵御自由基对肺部组织的损伤,容易导致肺部组织的病变加重。蛋白质缺乏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球蛋白合成等,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对粉尘刺激的防御能力减弱,增加尘肺病的易感性。
(三)年龄与性别因素
1.年龄:一般来说,青壮年由于体力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粉尘的机会较多。而且青壮年时期机体的新陈代谢较为旺盛,但如果长期接触粉尘,肺部的损伤积累可能在较年轻时就开始显现。例如,一些从事粉尘作业的年轻工人,如果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粉尘环境中,可能会比老年人更快出现尘肺的影像学改变和肺功能下降。而老年人本身肺组织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退行性变,如肺弹性回缩力下降、肺泡数量减少等,在接触粉尘后,肺部的代偿和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尘肺病的进展可能相对较快,且病情可能更为严重。
2.性别: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性别是尘肺病发病的决定性因素,但在一些研究中发现,不同性别的个体在接触相同粉尘环境时,可能存在易感性差异。例如,有研究认为女性的呼吸道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这可能导致女性在接触粉尘后,粉尘的清除效率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尘肺病的发病风险。但总体而言,性别因素对尘肺病发病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还是以粉尘接触和个体自身的呼吸系统状况、遗传等因素为主导。
三、防护措施不到位的影响
(一)个体防护用品使用情况
1.口罩的选择与佩戴:如果工人没有正确选择合适的防尘口罩,或者不佩戴口罩,就会直接导致粉尘吸入。例如,对于呼吸性粉尘的防护,需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带有高效滤材的防尘口罩,如N95、KN95等防护等级的口罩。如果口罩的滤效不足,或者佩戴不紧密,存在缝隙,那么粉尘就会从缝隙处进入呼吸道。而且如果工人没有养成正确佩戴口罩的习惯,如佩戴时间不足、口罩佩戴不正确等,也会使防护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在煤矿井下作业时,矿工如果没有正确佩戴防尘口罩,长期吸入煤尘,就容易引发煤工尘肺。
2.其他防护用品:除了口罩外,还有其他防护用品如防护服、护目镜等。如果工人不使用防护服,粉尘可能会附着在皮肤上,进而通过皮肤的汗腺等进入体内;不使用护目镜则可能导致粉尘进入眼睛,引起眼部的刺激和损伤,同时也可能通过眼部的泪道等途径影响到呼吸道周围的组织。
(二)工作场所的防护设施情况
1.通风除尘设备:工作场所的通风除尘设备不完善或未正常运行,会导致粉尘浓度过高。例如,在矿山的井下作业中,如果通风系统不畅,或者除尘设备故障,那么作业环境中的粉尘浓度就会升高。通风除尘设备的主要作用是及时排出粉尘并过滤粉尘,保持作业场所的空气清新。如果通风量不足,无法将产生的粉尘及时稀释和排出;除尘设备效率低下,不能有效捕捉和清除粉尘,都会使工人长期暴露在高粉尘浓度环境中,增加尘肺病的发病风险。
2.作业环境的密闭性:工作场所的密闭性差也会导致粉尘外溢和扩散,使更多的工人暴露在粉尘环境中。例如,一些小型的石材加工厂,生产车间密闭性不好,粉尘会散发到周围环境中,不仅影响作业工人,还可能影响周边居民的健康。而且如果作业环境密闭性差,外界的空气补充不足,也会导致作业场所内的粉尘浓度升高,因为没有足够的新鲜空气来稀释粉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