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治疗方法是局部清洁与干燥、药物治疗、疼痛管理、血糖与湿疹控制、物理治疗等。
1.局部清洁与干燥
需用无菌棉签或生理盐水轻柔清理耳道分泌物,避免使用棉签深入耳道内部以防损伤。保持耳道干燥可减少细菌滋生环境,游泳或洗头时可用耳塞或棉球堵塞外耳道口。
2.药物治疗
细菌感染者可局部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发挥抗菌作用;真菌感染者需用克霉唑滴耳液、氟康唑滴耳液等,破坏真菌细胞膜结构。药物需滴入耳道后保持侧卧位5~10分钟,使药液充分接触病变部位。
3.疼痛管理
急性期耳痛明显时,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需注意胃肠道出血风险,长期使用需监测肝肾功能。
4.使用药物
糖尿病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空腹4.4~7.0mmol/L、餐后2小时<10.0mmol/L范围,高血糖会削弱白细胞吞噬功能,增加感染风险。湿疹患者需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
5.物理治疗
超短波理疗可每日1次,每次15分钟,通过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需注意理疗仪与皮肤距离保持5~10cm,避免烫伤。
平时避免使用金属挖耳勺,推荐使用软质硅胶挖耳棒,每周清理1次即可。长期佩戴入耳式耳机者需每日用75%酒精棉片擦拭耳机头,减少细菌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