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防治需从多方面着手,包括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降糖药物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可采用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下肢血管重建术等;做好伤口局部处理,包括清创、换药、抗感染治疗;控制感染,明确病原体后规范用药;加强足部护理,日常防护并定期检查足部。
一、控制血糖
意义:高血糖是糖尿病足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糖可延缓糖尿病足病变的进展。
措施: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降糖药物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如使用胰岛素等降糖药物,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饮食、运动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同时考虑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代谢特点,儿童患者需注意避免影响生长发育的降糖方案,老年患者要关注低血糖风险等。
二、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前列腺素类似物等,能扩张血管,增加下肢血液供应,但需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比如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评估。
物理治疗:
高压氧治疗:通过提高血氧分压,增加组织氧含量,促进溃疡愈合,不同年龄患者耐受情况不同,儿童进行高压氧治疗需严格评估适应征和安全防护等。
下肢血管重建术:对于严重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根据病情评估是否适合进行血管重建手术,如血管旁路移植术等,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等因素。
三、伤口局部处理
清创: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性分泌物,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清创时要注意操作的无菌原则,根据伤口的大小、深度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清创方法,不同年龄患者伤口愈合能力不同,儿童伤口清创需更加轻柔。
伤口换药: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促进愈合,选择合适的敷料很重要,如根据伤口渗出情况选择吸收性不同的敷料,老年患者皮肤薄嫩,换药时要注意动作轻柔。
抗感染治疗:根据伤口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局部或全身应用,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的抗生素代谢和不良反应差异,儿童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抗生素。
四、感染控制
明确感染病原体:通过伤口分泌物培养等检查明确感染的细菌等病原体,以便针对性用药。
规范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选用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使用,同时关注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等情况,比如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要避免使用相关抗生素,不同年龄患者对抗生素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表现不同。
五、加强足部护理
日常防护:穿着合适的鞋袜,避免足部受伤,选择宽松、舒适、透气的鞋子,根据患者脚型和活动情况进行选择,儿童要选择合适大小且不会影响足部发育的鞋袜,老年患者要注意鞋子的防滑等。
定期检查足部:定期检查足部皮肤有无破损、溃疡、红肿等情况,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处理,不同年龄患者自我检查能力不同,儿童需家长帮助定期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