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渗出物异常及发热等发炎症状,局部红肿是拔牙创口周围牙龈组织因损伤启动炎症反应致血管扩张等出现红肿,正常1-2天开始出现,不同人群情况有别;疼痛拔牙后数小时开始,程度因人而异,剧烈持续加重需警惕特殊情况,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有差异;渗出物正常为清亮或淡黄色稀薄液体,变为脓性提示感染,特殊人群易感染;发热一般低热常见,超38.5℃伴寒战等提示感染严重,不同年龄段患者需关注,出现发炎症状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症状不缓解或加重及时就医。
局部红肿:拔牙创口周围的牙龈组织会出现红肿现象。这是因为拔牙过程对牙龈等组织造成了损伤,机体启动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使得局部组织液增多,表现为红肿。一般来说,正常情况下拔牙后1-2天内红肿会逐渐开始出现,若患者自身抵抗力较低或拔牙创伤较大,红肿可能会更明显且消退时间延长。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口腔卫生不佳,也可能较快出现局部红肿;女性在生理期时,机体免疫力相对下降,拔牙后红肿可能相对更易发生且恢复稍慢。
疼痛:拔牙后疼痛是常见的炎症表现之一。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与拔牙创伤大小、患者痛觉敏感程度等有关。通常在拔牙后数小时开始出现疼痛,可能为隐痛或较为剧烈的疼痛。如果出现剧烈且持续加重的疼痛,需警惕干槽症等特殊情况。儿童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相对较低,且表达可能不够准确,家长需密切观察其是否有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等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疼痛异常;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机能衰退,痛觉神经反应可能相对迟钝,但一旦出现疼痛也需引起重视,因为可能存在潜在的感染等问题。
渗出物:拔牙创口可能会有少量渗出物,正常情况下渗出物为清亮或淡黄色较稀薄的液体。如果渗出物变为脓性,提示可能出现了感染性炎症。这是因为细菌等病原体侵入创口,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发生化脓性改变。对于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由于其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拔牙后更容易出现感染性渗出物增多的情况,且感染不易控制,需要特别注意保持口腔清洁,积极控制血糖。
发热:一般情况下,拔牙后低热较为常见,体温多在37.5℃-38℃左右,这是机体对炎症反应的一种全身性表现。但如果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甚至伴有寒战等症状,可能提示感染较为严重,如出现了蜂窝织炎等情况。儿童患者发热时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高热时容易出现惊厥等并发症;老年患者发热可能提示其机体感染后恢复能力较差,需要及时就医评估感染情况并进行相应处理。
拔牙后出现发炎症状时,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饭后及时漱口,但不要用力漱口或吸吮创口。同时,要根据自身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一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