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包括食物、水、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儿童青少年、卫生习惯不良者、未接种疫苗者易感;病毒属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经口入体先在口咽部或唾液腺短暂增殖再到肠道侵入肝脏复制,致肝细胞炎症坏死等出现相关症状,通过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复制增殖引发免疫病理反应致肝细胞损伤。
食物传播:被HAV污染的食物,如未煮熟的污染贝类、受污染的水果和蔬菜等,是常见的传播载体。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食用了被HAV污染且未充分加热处理的贝类,就有可能感染甲型病毒性肝炎。这是因为HAV可以在被污染的食物中存活一定时间,如果食物没有经过彻底的烹饪杀灭病毒,人食用后就会感染。
水传播:如果水源被含HAV的粪便污染,就会引起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暴发流行。比如,在一些农村地区,使用被污染的河水灌溉蔬菜,或者居民直接饮用被污染的未经处理的河水,都可能导致感染。当大量含有HAV的粪便排入水源后,水中的HAV会通过饮水进入人体,从而引发疾病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被HAV污染的物品而传播,例如照顾患者时,未注意手部卫生,经手-口途径感染。家庭成员之间、托幼机构中的儿童之间等密切接触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这种传播方式。因为HAV可以附着在被污染的物品表面,健康人接触后,再触摸自己的口腔等部位,就会将病毒带入体内。
易感人群及相关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来说,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且在生活中可能更容易接触到被污染的环境因素,如在托幼机构中集体生活,接触机会较多,所以是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易感人群之一。例如,在学校等集体场所,如果有一名学生感染了甲型病毒性肝炎,若其他学生卫生习惯不佳,就容易相互传播。
卫生习惯不良者:生活中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勤洗手、饮食不注意卫生等人群,感染风险较高。比如,一些经常在外就餐且不注重餐具消毒等卫生措施的人,就比卫生习惯良好的人更易感染甲型病毒性肝炎。因为不良的卫生习惯会增加接触HAV并通过粪-口途径感染的机会。
未接种疫苗者:甲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未接种疫苗的人群对HAV缺乏特异性免疫力,一旦接触病毒就容易感染。例如,在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地区,未接种疫苗的人感染几率明显高于接种过疫苗的人群。
甲型肝炎病毒的特点与感染机制
甲型肝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心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口咽部或唾液腺中短暂增殖,然后到达肠道,再侵入肝脏进行复制。HAV感染肝细胞后,会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和坏死等病理改变,导致肝脏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出现黄疸、乏力、食欲减退等临床症状。其感染机制主要是病毒通过与肝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进行自身的复制和增殖,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免疫病理反应,造成肝细胞的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