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钾血症的发生原因包括钾摄入不足、钾丢失过多和钾分布异常。钾摄入不足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有关;钾丢失过多可因胃肠道丢失(与年龄、疾病相关)和肾脏丢失(与药物、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相关);钾分布异常与代谢性碱中毒、周期性瘫痪等疾病及大量输入葡萄糖溶液等因素有关。
性别差异: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导致钾摄入不足的直接因素,但不同性别的人群可能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影响钾的摄入。例如,有些女性为了减肥过度节食,可能导致钾摄入不足;男性若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大量饮酒、吃快餐等,也可能出现钾摄入不足的情况。
生活方式:长期素食且不注意补充含钾食物的人群,钾摄入往往不足。此外,一些特殊职业人群,如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大量出汗但未及时补充含钾饮料,也可能间接导致钾摄入相对不足。
钾丢失过多
胃肠道丢失
年龄因素:婴幼儿胃肠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若发生严重腹泻、呕吐等情况,胃肠道丢失钾的量会较多。例如,婴儿感染性腹泻时,频繁的腹泻会导致大量钾随粪便排出,若未及时补充,容易引发低钾血症。
疾病因素: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腹泻、呕吐、胃肠减压及肠瘘等,会使钾从胃肠道丢失。如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疾病的患者,肠道黏膜受损,钾的吸收和分泌功能紊乱,导致钾大量丢失;一些外科手术后的患者,由于胃肠功能紊乱、引流等原因,也可能出现钾丢失过多的情况。
肾脏丢失
药物因素:长期应用排钾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这些药物会抑制肾小管对钾的重吸收,使钾从尿液中大量排出。不同年龄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使用排钾利尿剂时需更谨慎监测血钾水平;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退,对排钾利尿剂的排泄功能下降,使用后更容易出现低钾血症。
肾脏疾病:急性肾衰竭多尿期、肾小管性酸中毒、原醛症等肾脏疾病会影响肾脏对钾的调节功能,导致钾丢失过多。例如,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肾小管泌氢和重吸收碳酸氢根离子功能障碍,同时也会出现钾的丢失;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醛固酮分泌增多,促进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和钾的排泄,引起低钾血症。
内分泌疾病:库欣综合征患者由于皮质醇分泌增多,也可导致肾脏排钾增加,引发低钾血症。
钾分布异常
疾病因素:
代谢性碱中毒:当发生代谢性碱中毒时,细胞外液氢离子浓度降低,细胞内氢离子向细胞外转移,为维持电中性,细胞外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从而导致血钾降低。例如,剧烈呕吐导致大量胃酸丢失,引起代谢性碱中毒,进而出现低钾血症。
周期性瘫痪:家族性周期性瘫痪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作时细胞外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导致血钾降低,出现四肢无力等症状。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
其他因素:大量输入葡萄糖溶液(尤其是同时使用胰岛素时),胰岛素可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使钾离子随同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从而导致血钾降低。此外,碱中毒时,除了上述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外,还可能因肾小管上皮细胞排钾增加而导致血钾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