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诊断可基于骨密度测定和脆性骨折。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骨密度用T值,儿童、绝经前女性和50岁以下男性用Z值;发生脆性骨折即使骨密度T值≥-2.5也可诊断。不同人群有特殊考虑,老年人易骨丢失,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下降需多因素考量,儿童青少年要综合病史等。
一、基于骨密度测定的诊断标准
(一)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骨密度
1.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
骨密度T值是常用指标,T值=(测定值-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骨峰值)/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骨密度标准差。当T值≥-1.0时为正常;当-2.5<T值<-1.0时为骨量减少;当T值≤-2.5时则可诊断为骨质疏松;若同时伴有脆性骨折,则可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例如,大量流行病学研究通过DXA测定发现,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骨峰值逐渐下降,当T值达到-2.5以下时,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
2.儿童、绝经前女性和50岁以下男性
采用Z值来评估,Z值=(测定值-同年龄、同性别健康人群骨密度均值)/同年龄、同性别健康人群骨密度标准差。Z值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人群均值2个标准差以上时,需考虑存在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因素,如某些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遗传性骨病等,需要进一步排查病因。比如,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青少年,其骨代谢处于高代谢状态,骨密度Z值往往会明显降低。
二、基于脆性骨折的诊断标准
如果患者发生了脆性骨折,即使骨密度T值≥-2.5,也可以诊断为骨质疏松。脆性骨折是指非暴力或轻微暴力下发生的骨折,比如轻轻摔倒、咳嗽等情况下发生的骨折。例如,一位60岁女性,既往无明显诱因出现脊柱压缩骨折,虽然其骨密度T值为-2.0,但由于发生了脆性骨折,也可诊断为骨质疏松。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考虑
(一)老年人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骨丢失加速,更易发生骨质疏松。在诊断时,除了常规的骨密度测定和脆性骨折评估外,还需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如是否有长期缺乏日照、营养不良等情况。长期缺乏日照会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影响钙的吸收,加重骨质疏松风险;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骨基质的合成,导致骨量减少。
(二)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丢失速度加快。在诊断骨质疏松时,除了依据骨密度和脆性骨折外,还需详细询问月经情况、雌激素替代治疗情况等。例如,对于绝经后未进行激素替代治疗且骨密度T值≤-2.5的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较高,需要积极进行干预。
(三)儿童和青少年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诊断骨质疏松需要综合考虑病史、家族史等因素。如果儿童有遗传性骨病家族史,如成骨不全等,即使骨密度Z值正常,也需要警惕骨质疏松相关疾病。同时,儿童和青少年的骨代谢处于动态变化中,骨密度测定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年龄、性别等因素,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人群进行比较。比如,患有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儿童,其骨代谢缓慢,骨密度Z值往往低于正常同龄儿童,需要早期诊断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