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二型是常见慢性代谢病,由胰岛素抵抗和分泌相对不足致血糖高,发病与生活方式(饮食、运动)、遗传、年龄相关,有典型(三多一少)和非典型表现,诊断靠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特殊人群如妊娠期、老年患者有不同管理特点。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饮食是重要诱因。例如,经常大量摄入油炸食品、甜饮料等,会使身体摄入过多的热量,导致体重增加,进而增加胰岛素抵抗的发生风险。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如果长期食用高糖高油的垃圾食品,更容易在青少年时期甚至成年后患上糖尿病二型;成年人长期不良饮食习惯也会显著增加患病几率。
运动方面:缺乏规律运动也是重要因素。现代社会很多人工作久坐,缺乏足够的身体活动,会导致身体代谢减缓,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从而促使糖尿病二型的发生。老年人如果长期缺乏运动,身体机能下降,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患病风险也会上升。
遗传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糖尿病二型,那么个体携带相关易感基因的概率增加,其发病的可能性比无家族史人群要高。不同性别在遗传易感性上可能没有明显的本质差异,但在发病后的一些表现和管理上可能因身体生理差异有所不同。例如,女性在妊娠相关的代谢变化等情况下,可能会使糖尿病二型的发病表现或管理有所不同。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胰岛功能会逐渐衰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同时身体的胰岛素抵抗也会逐渐增加,所以中老年人患糖尿病二型的几率相对较高。但近年来,由于青少年肥胖率的上升,青少年患糖尿病二型的情况也逐渐增多。
临床表现相关特点
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出现典型症状,很多早期患者可能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乏力、视力模糊等。对于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老年人患病时,可能症状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比如仅表现为反复感染、伤口不易愈合等。
非典型表现:一些患者可能以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就诊,比如出现糖尿病肾病导致的蛋白尿、水肿,或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视力下降等。
诊断相关指标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可作为诊断糖尿病二型的参考指标之一。空腹状态一般是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热量。
餐后2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也可用于诊断糖尿病二型。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HbA1c≥6.5%也可以辅助诊断糖尿病二型。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妊娠期女性如果患有糖尿病二型,需要更加谨慎管理,因为妊娠会对血糖控制产生影响,而且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巨大儿、胎儿畸形等风险增加,所以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在饮食和运动等方面进行更精细的调整;对于老年糖尿病二型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在血糖控制目标上可能与一般成年人有所不同,需要更加注重避免低血糖等情况的发生,因为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较差,低血糖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