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鼻炎是缓慢发生的弥漫性、进行性鼻腔萎缩性病变,病因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临床表现包括鼻塞、鼻分泌物、嗅觉障碍、呼气恶臭、头痛头昏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局部和全身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原发性: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营养不良(如维生素A、B2、D、E缺乏)、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有关。有研究认为可能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如结核、梅毒等感染性疾病可能引发该病症。
继发性:多由鼻腔手术时切除过多鼻甲组织、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如慢性鼻炎、鼻窦炎的长期炎症刺激)、鼻腔特殊感染(如鼻硬结病、麻风病等)、长期接触有害粉尘(如长期吸入大量含有重金属的粉尘等)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
鼻塞:鼻腔内有大量脓痂阻塞,或因鼻黏膜感觉神经萎缩、感觉迟钝,虽有空气通过,但患者仍觉鼻塞。
鼻分泌物:常为块状、管筒状脓痂,不易擤出,用力擤出干痂时,可能有少量鼻出血。
嗅觉障碍:嗅区黏膜萎缩或脓痂阻塞引起嗅觉减退或丧失。
呼气恶臭:呼气时可闻及特殊的臭味,这是由于脓痂下的细菌繁殖生长,分解脓痂中的蛋白质,产生恶臭气味,又称臭鼻症。
头痛、头昏:多表现为前额、颞侧或枕部头痛,一般是因鼻黏膜和鼻甲萎缩、鼻腔过于宽大、通气过度,鼻黏膜受冷空气刺激,或脓痂压迫鼻腔黏膜所致。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可见鼻腔宽大,鼻甲缩小(尤其下鼻甲),鼻腔内有大量黄绿色或灰绿色脓痂,除去脓痂后可见鼻黏膜干燥、萎缩,甚至有出血糜烂。
影像学检查:鼻窦CT等影像学检查可了解鼻腔和鼻窦的结构情况,有助于排除其他鼻腔病变。
治疗原则
局部治疗:
鼻腔冲洗:用温热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脓痂,改善鼻腔通气和减少臭味。
滴鼻药物:可使用润滑性滴鼻剂,如复方薄荷脑滴鼻液等,以润滑黏膜、促进黏膜血液循环和软化脓痂,便于擤出。
局部应用抗生素:如链霉素滴鼻液等,可抑制细菌生长、减少炎性糜烂和利于上皮生长。
全身治疗:补充维生素,如维生素A、B2、C等,可能有助于改善营养状况,促进黏膜上皮生长。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萎缩性鼻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需特别注意营养均衡,保证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摄入,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状况对其鼻黏膜的修复和正常发育影响较大。同时,要避免儿童接触有害粉尘等刺激物,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的鼻塞、嗅觉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孕妇:孕妇患萎缩性鼻炎时,用药需谨慎。局部治疗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方法,如温和的鼻腔冲洗等。全身治疗方面,补充维生素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孕妇的特殊生理状态需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应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老年人:老年人患萎缩性鼻炎时,要注意加强护理。由于老年人鼻黏膜感觉可能更迟钝,更要警惕因脓痂阻塞等情况导致的呼吸不畅等问题。在局部治疗时,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鼻黏膜。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萎缩性鼻炎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