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骨折的全身性骨病,骨量随年龄变化,女性绝经后等特定人群易发病,其危害包括骨折及对日常生活的不良影响。
骨量相关情况
骨量组成:骨组织主要由矿物质(如钙、磷等)和骨基质组成,骨量反映了骨骼中矿物质和骨基质的含量等情况。正常情况下,骨的形成和吸收处于动态平衡,维持着骨量的稳定。当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时,就可能出现骨量丢失,进而发展为骨质疏松。
骨量变化与年龄关系: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骨量不断增加,通常在30岁左右达到骨峰值。之后,骨量开始逐渐流失,对于女性而言,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大幅下降,骨量丢失速度会加快;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骨量也会缓慢减少,但一般没有女性绝经后那样急剧的变化。
骨微结构损坏方面
微观结构改变表现:骨微结构损坏会使得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等。例如,骨小梁是骨内部的海绵状结构,在骨质疏松时其结构遭到破坏,就像建筑的支撑结构受损一样,会影响骨的强度和韧性。
对骨折风险的影响:骨微结构的损坏使得骨变得脆弱,即使受到相对较轻的外力,也容易发生骨折。比如轻微的跌倒、咳嗽等都可能导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有脊柱、髋部、腕部等。
不同人群的骨质疏松情况
女性: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加速,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在绝经后的前10年内,骨量丢失速度较快。比如,有研究表明,女性绝经后每年骨量丢失率可能达到2%-3%甚至更高,这就显著增加了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男性:男性骨质疏松相对女性发病较晚,但随着年龄增长,也会逐渐出现骨量丢失。一般在65岁以后,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会明显升高。不过,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与女性有所不同,除了年龄因素外,一些疾病(如雄激素缺乏、慢性肾脏疾病等)也可能导致男性骨质疏松。
老年人:老年人整体骨代谢功能减退,骨形成能力下降,骨吸收相对增加,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而且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种基础疾病,行动相对不便,跌倒风险增加,进一步加大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
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以及酒精都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量丢失。缺乏运动的人,由于肌肉对骨的刺激减少,也不利于骨量的维持,容易引发骨质疏松。例如,长期卧床的人,骨量丢失速度会比正常活动的人快很多。
有病史人群: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其患病过程中可能会影响骨代谢,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会促进骨吸收,导致骨量丢失。
骨质疏松的危害
骨折相关危害:骨质疏松性骨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脊柱骨折可能导致患者驼背、疼痛,影响呼吸功能等;髋部骨折后患者往往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引发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据统计,髋部骨折后1年内约有20%的患者会死亡,50%以上的患者会致残。
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骨脆性增加,日常活动受到限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家人的照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