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相关内容包括:病史采集需关注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临床表现有疼痛、脊柱变形、骨折;实验室检查有骨密度测定(双能X线吸收法为金标准,T值判断骨质疏松程度)和血液生化检查(钙、磷、碱性磷酸酶等及骨转换标志物);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X线早期可能无异常,中晚期有骨密度等改变,CT可清晰显示特殊部位骨折,MRI对早期诊断价值不如骨密度测定但对骨折有一定评估作用。
生活方式: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是否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长期低钙饮食或维生素D缺乏会增加骨质疏松风险。还有患者的运动情况,缺乏运动尤其是负重运动的人群,骨质疏松发生几率较高。另外,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与骨质疏松相关,需询问患者是否有这些情况。
病史: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甲状腺疾病、肾脏疾病、胃肠道疾病等。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导致骨吸收增加;慢性肾脏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进而影响钙的代谢;胃肠道疾病可能影响钙的吸收。还要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使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的病史,如糖皮质激素等。
临床表现
疼痛:骨质疏松患者常出现腰背疼痛,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脊柱变形: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可出现身高变矮、脊柱畸形,如驼背等。这是因为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脊柱高度降低。
骨折:骨质疏松患者轻微外伤即可发生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例如,椎体骨折可因咳嗽、打喷嚏等引起,髋部骨折则多在摔倒后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实验室检查
骨密度测定: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骨密度T值是判断骨质疏松的重要指标,T值≥-1.0为正常;-2.5<T值<-1.0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T值≤-2.5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不同部位的骨密度测定结果对于诊断和评估骨质疏松风险有不同意义,如髋部骨密度降低提示骨折风险较高。
血液生化检查: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一般正常,当继发性骨质疏松时,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钙升高、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可以反映体内维生素D的储存情况,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骨代谢。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等骨转换标志物可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的情况,对于评估骨转换率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X线检查可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等,但早期骨质疏松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中晚期可发现骨密度降低、骨小梁减少变细等表现,还可发现骨折的存在。
CT检查: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骨折或病变,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的细节,如椎体骨折的情况等。
磁共振成像(MRI):MRI对于早期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不如骨密度测定和骨转换标志物,但在评估骨折的急性或慢性、鉴别其他骨骼疾病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例如,通过MRI可以判断椎体骨折是新鲜的还是陈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