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性肝炎有突出黄疸表现,还伴消化系统症状、精神状态改变、肝脾肿大、粪便颜色改变等,新生儿和早产儿有不同特点,需与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鉴别,其黄疸出现时间、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等有差异。
一、症状表现
(一)黄疸相关表现
新生儿黄疸性肝炎最突出的症状是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且黄疸程度较重,进展较快,皮肤、巩膜黄染进行性加深,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21μmol/L,早产儿可超过257μmol/L。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黄疸持续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仍不消退,或消退后又重新出现。
(二)消化系统表现
1.食欲减退:新生儿吃奶量明显减少,表现为吸吮无力,拒奶等情况。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影响了消化酶的分泌和代谢,导致胃肠道消化功能紊乱。
2.呕吐:部分患儿会出现呕吐症状,呕吐物可为奶汁等胃内容物。由于肝脏病变影响了胆红素的代谢,同时也可能导致胃肠道蠕动功能异常,从而引起呕吐。
3.腹胀:可能出现腹部膨隆,叩诊呈鼓音。这与肝脏疾病导致的消化功能不良,肠道积气有关。
二、其他伴随症状
(一)精神状态改变
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反应差,嗜睡等情况。因为肝脏功能障碍,体内毒素不能及时代谢排出,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二)肝脾肿大
通过体格检查可发现肝脏和脾脏肿大。肝脏肿大是由于肝细胞受损、肿胀以及肝内胆汁淤积等原因,脾脏肿大可能是由于门静脉高压等因素导致的代偿性肿大。
(三)粪便颜色改变
粪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灰白色陶土样便。这是因为黄疸性肝炎导致胆汁排泄障碍,胆红素不能正常进入肠道,使粪便中粪胆原减少所致。
三、不同年龄(新生儿、早产儿等)的特点及应对
(一)新生儿
新生儿自身的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对于黄疸性肝炎的耐受能力较差。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胆红素监测、肝功能检查等。由于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黄疸容易透过皮肤观察到,所以家长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情况,尤其是面部、巩膜等部位,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二)早产儿
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更不成熟,肝脏的代谢、解毒等功能较足月儿更差。在黄疸性肝炎的表现上可能更严重,黄疸出现更早、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对于早产儿出现黄疸性肝炎相关症状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检查和治疗,要注意维持早产儿的内环境稳定,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四、与其他类似病症的鉴别
(一)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足月儿在出生后2周内消退,早产儿在3-4周内消退,黄疸程度较轻,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不超过221μmol/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患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症状。而黄疸性肝炎的黄疸出现时间、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等均与生理性黄疸不同。
(二)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多在出生后1周左右出现,2-3周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退,可持续1-3个月。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可明显减轻。但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伴有肝功能的明显异常,而黄疸性肝炎有肝功能的异常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