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肋骨骨折后需从休息与体位、呼吸管理、疼痛管理、饮食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护理,保证充足休息且取舒适体位,鼓励咳嗽咳痰、必要时吸氧,非药物和药物镇痛结合,均衡营养并保持大便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和骨折部位,兼顾基础疾病管理及认知障碍老人护理。
一、休息与体位
老人肋骨骨折后需保证充足休息,尽量采取舒适体位,如半卧位。半卧位可减少肋骨骨折部位的受力,减轻疼痛,一般床头可抬高30°-50°,这样有利于呼吸,防止肺部并发症。对于长期卧床的老人,要注意定时更换体位,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预防压疮,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
二、呼吸管理
鼓励咳嗽咳痰:老人肋骨骨折后,因疼痛可能会不敢咳嗽咳痰,这容易导致肺部痰液积聚,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应鼓励老人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可协助老人轻轻拍打背部,促进痰液排出。咳嗽时可让老人用手固定住骨折部位,以减轻疼痛。
必要时吸氧:如果老人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降低等情况,需及时给予吸氧治疗,维持正常的血氧水平,保证身体各器官的氧供。
三、疼痛管理
非药物镇痛: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来缓解老人的疼痛焦虑情绪,心理放松有助于减轻疼痛感知。还可采用局部冷敷的方法,在骨折后的24-48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2-3小时一次,可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
药物镇痛需谨慎:若疼痛较为严重,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镇痛药物,但要注意老人可能存在的肝肾功能等基础情况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避免选用对肝肾功能有明显损害的药物。
四、饮食营养
均衡营养摄入:保证老人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蛋白质有助于骨折的修复,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维生素有利于骨骼的代谢和身体整体机能的维持。例如,牛奶富含钙和蛋白质,每天可饮用300-500ml;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每天可吃1-2个。
保持大便通畅:老人肋骨骨折后活动减少,容易发生便秘。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香蕉等,鼓励老人适量饮水,每天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ml左右,以防止便秘,避免因便秘用力排便时导致腹压增加,进而加重肋骨骨折部位的疼痛或影响骨折愈合。
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老人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若出现体温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骨折部位观察:观察骨折部位是否有肿胀加重、皮肤瘀斑范围扩大、畸形等变化,以及疼痛是否进行性加重,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伴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如果老人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在骨折康复过程中兼顾基础疾病的管理。例如,糖尿病老人要注意饮食控制,保证血糖稳定,因为高血糖不利于骨折愈合;高血压老人要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导致血压波动,影响身体整体状况,进而影响骨折恢复。
认知障碍老人:对于有认知障碍的老人,要特别注意护理,防止其不自觉地过度活动骨折部位,加重损伤。可采取必要的约束措施,但要注意方法得当,避免引起老人的不适和损伤,同时要加强看护,确保老人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