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是因椎间盘退变等在外力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致腰部及下肢症状的疾病,其相关因素涉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病理生理机制是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致症状,临床表现有腰部及下肢症状,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
一、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
二、解剖基础相关因素
1.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髓核含水量减少,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降低,30-50岁人群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长期的磨损等因素使椎间盘结构易出现破坏。
2.性别方面:一般来说,男性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的概率相对略高,可能与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腰部受力较大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男性在从事建筑、搬运等工作时,腰部承受的压力较大,增加了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3.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伏案工作的人群,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不均匀,容易导致椎间盘退变和突出;长期弯腰劳作、腰部外伤史等也会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几率,例如从事频繁弯腰的工作,如农民长时间弯腰劳作,椎间盘受到反复的挤压和扭转应力,容易引发突出。
4.病史方面:既往有腰椎间盘退变、腰部曾受过伤等病史的人群,其腰椎间盘突出的易感性增加。例如曾经有腰部急性扭伤未得到规范治疗的患者,腰部的结构和稳定性受到影响,后续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增大。
三、病理生理机制
正常的腰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组成,起到缓冲压力、稳定脊柱的作用。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时,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会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引起神经根水肿、炎症反应等。神经根受到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等症状,如压迫坐骨神经,可导致下肢放射性疼痛等。
四、临床表现
1.腰部症状:多数患者有腰痛,疼痛可表现为钝痛、刺痛等,久坐、久站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部分患者有腰部活动受限,尤其是前屈、后伸及旋转等活动受限较为明显。
2.下肢症状:可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从臀部开始,逐渐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部等区域;还可伴有下肢麻木感,麻木区域与受压神经根支配区域一致;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肢无力,严重时可影响行走功能。
五、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包括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等,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压,加强试验可进一步辅助判断。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等,部分患者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退变表现,但X线对椎间盘本身显示不清晰。
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有重要价值,可发现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的情况。
MRI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手段,能全面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髓核突出的程度及对神经根、脊髓的压迫情况等,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的细微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