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动性耳鸣的病因包括血管性和非血管性因素。血管性因素有动脉性的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狭窄、动脉瘤、头颈部血管畸形,以及静脉性的乙状窦憩室及骨壁缺损、颈静脉球体瘤;非血管性因素包含肌肉痉挛(如腭肌、镫骨肌等痉挛)、耳部病变(中耳腔病变、外耳道病变)和其他全身性病因(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不同病因对应不同的易发人群及相关影响因素。
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狭窄、动脉瘤等: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发生狭窄时,血液流动会出现异常湍流等情况,可能产生搏动性耳鸣。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颈内动脉狭窄,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血管病变与搏动性耳鸣的发生有一定关联。动脉瘤也会使局部血管结构异常,血液流动改变从而引发耳鸣。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动脉粥样硬化等出现此类情况,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血脂等生活方式因素及病史(如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会增加发病风险。
头颈部血管畸形:头颈部存在先天性血管畸形时,血管的正常结构和血流动力学被破坏,可引起搏动性耳鸣。比如动静脉畸形,异常的血管连接导致血液分流等,进而产生耳鸣症状。这种情况在有家族遗传倾向或胚胎发育异常相关病史的人群中可能更易发生。
静脉性因素:
乙状窦憩室及乙状窦骨壁缺损:乙状窦憩室会使乙状窦局部扩张,骨壁缺损则破坏了正常的结构屏障,影响血液回流等,从而引发搏动性耳鸣。多见于有耳部解剖结构发育异常相关病史的人群,不同年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一般无直接明确关联,但耳部相关病史可能增加风险。
颈静脉球体瘤:颈静脉球体瘤是一种血管性肿瘤,它会影响局部血管及血流,导致搏动性耳鸣。该肿瘤的发生可能与个体的基因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都可能患病,一般无特定典型生活方式诱因,但有耳部肿瘤相关病史的人群需警惕。
非血管性病因
肌肉痉挛:
腭肌、镫骨肌等痉挛:腭肌或镫骨肌等发生痉挛时,肌肉的异常收缩可能产生异常声响传导至耳部,引起搏动性耳鸣。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诱发肌肉痉挛,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因这些因素发病,有精神压力大等生活方式史的人群更易出现。
耳部病变:
中耳腔病变:中耳的一些病变,如中耳炎症、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等,可能影响中耳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声音传导异常,进而引发搏动性耳鸣。儿童时期耳部感染等病史可能增加中耳病变风险,不同年龄均可发病,耳部感染等病史是重要影响因素。
外耳道病变:外耳道异物、外耳道胆脂瘤等病变,可阻塞外耳道,影响声音传导,也可能引发搏动性耳鸣。儿童玩耍时不慎将异物塞入外耳道较常见,不同年龄都可能因外耳道病变发病,有外耳道异物塞入等病史的人群需关注。
其他全身性病因:
贫血:严重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身体各组织器官包括耳部组织可能处于相对缺氧状态,影响耳部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引发搏动性耳鸣。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贫血病史或营养不良等生活方式史(如挑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的人群易出现,尤其是儿童可能因营养不良引发贫血进而导致耳鸣。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加快,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可能影响耳部的血液循环等,导致搏动性耳鸣。不同年龄均可发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的人群需留意,生活方式中压力过大等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进而诱发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