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多见于成年及老年人,由间接暴力等致伤,分多种类型,有局部和全身症状,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诊断,治疗分保守和手术,预后与治疗及自身情况相关,老年人防骨质疏松和跌倒,成年人注意防护。
发病机制
外力因素: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如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向上传导至桡骨远端而发生骨折。根据受伤机制及骨折移位情况不同,可分为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Barton骨折)等不同类型。
年龄因素:老年人骨质疏松,骨质强度下降,更容易在轻微外力下发生骨折;而成年人可能因较大暴力导致骨折。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受伤部位会出现疼痛、肿胀,腕关节活动受限,骨折处有明显压痛。伸直型骨折典型畸形为“银叉”畸形(侧面看)和“枪刺样”畸形(正面看);屈曲型骨折畸形与伸直型相反,表现为腕部下垂,局部肿胀、瘀斑。
全身症状: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若为严重创伤导致的骨折,可能存在其他部位损伤相关表现,如多发性骨折时可能有休克等表现,但左桡骨远端骨折本身全身症状不突出。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查体可发现骨折部位的压痛、畸形等表现,初步判断骨折情况。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左桡骨远端骨折的常用方法,能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尤其是涉及关节面的骨折,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关节面是否平整等情况,有助于更精准地评估病情。
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
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可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的方法。复位后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腕关节于适当位置,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感觉及活动情况,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康复治疗在保守治疗中也非常重要,固定期间可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等功能锻炼,去除固定后逐步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功能康复训练,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
手术治疗:
当骨折移位明显,累及关节面且手法复位难以达到解剖复位,或伴有严重的粉碎性骨折等情况时,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通过手术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术后也需要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
预后情况
大多数左桡骨远端骨折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后,预后较好,腕关节功能可得到较好恢复。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复位不良,可能会导致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后遗症,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因素,骨折愈合相对较慢,且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在康复过程中,患者的年龄、自身的健康状况等都会影响预后,年轻患者一般恢复相对较快,而老年患者恢复时间可能较长,且功能恢复程度可能不如年轻患者。
预防措施
对于老年人:应注意预防骨质疏松,可通过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类等,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行走安全,防止跌倒,可使用扶手等辅助设施。
对于成年人:在进行一些可能导致跌倒受伤的活动时,要注意保护自己,如进行体育活动或在易滑环境中行走时,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