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分原发和复发型,有相应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及治疗预防;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有特定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及治疗预防,儿童和成人有不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原体
口腔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皮肤黏膜病,可分为原发性单纯疱疹和复发性单纯疱疹。原发性单纯疱疹常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HSV-Ⅰ型是主要病原体,初发感染后,病毒可潜伏在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复发。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好发于夏秋季,多见于3-10岁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也可发病,病原体通过粪-口或呼吸道传播。
二、临床表现差异
口腔疱疹
原发性口腔疱疹:前驱症状较重,可有发热、头痛、疲乏不适、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均可受累,牙龈、上腭、舌、颊黏膜等出现成簇小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表面有黄白色假膜,周围黏膜充血。
复发性口腔疱疹:复发时病损多在原先发作部位或邻近部位,损害总是以起疱开始,常见于唇红部,水疱较小但多个成簇,破裂后糜烂结痂,有自限性,全身症状较轻。
疱疹性咽峡炎:潜伏期3-10天,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可持续2-4天,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咽痛、吞咽困难,婴幼儿可表现为烦躁、哭闹、流涎等。口腔检查可见咽部充血,软腭、悬雍垂、腭舌弓、腭咽弓及扁桃体上有灰白色小疱疹,周围绕以红晕,1-2天内疱疹破溃形成浅溃疡。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口腔疱疹:根据病史、典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等可确诊。病毒分离可从水疱液中分离出单纯疱疹病毒,血清学检查可见抗体滴度升高。
疱疹性咽峡炎:依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可通过咽拭子或粪便中分离出柯萨奇病毒A组病毒。
鉴别诊断
需与手足口病鉴别,手足口病除口腔疱疹外,手、足、臀部也有皮疹,皮疹表现多样,可伴有发热,病原学检查可分离出肠道病毒(如EV71等)。
四、治疗与预防
治疗
口腔疱疹:原发性口腔疱疹主要是对症治疗,如退热、补液等,局部可用氯己定溶液含漱,涂抹阿昔洛韦软膏等抗病毒药物。复发性口腔疱疹可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缩短病程。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是对症处理,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咽痛明显时可局部使用吹喉散等药物,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
预防
口腔疱疹:避免与单纯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增强机体抵抗力,合理作息、均衡饮食等。
疱疹性咽峡炎: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在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可对儿童进行疫苗接种(部分疫苗可预防特定型别柯萨奇病毒感染)。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是口腔疱疹和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人群,尤其是婴幼儿。对于儿童,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口腔疱疹患儿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因疼痛影响进食,可给予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发热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由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变化较快,需家长密切关注病情,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成人:成人患疱疹性咽峡炎时,也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增强自身免疫力,若症状较重或伴有其他并发症,如继发细菌感染等,需及时就医,成人感染口腔疱疹后,要注意避免传染给儿童等免疫力低下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