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肋骨骨折可从观察症状表现、判断受伤史与相关动作、辅助检查初步判断三方面入手。症状表现有受伤部位疼痛(深呼吸等动作时加剧、位置固定且按压加重)、局部肿胀淤血;受伤史要明确是否有胸部直接外力撞击,且特定动作(深呼吸等)会致伤处疼痛加剧;辅助检查可通过胸廓挤压试验(挤压胸廓致骨折部位疼痛提示可能骨折)及观察胸部外观有无明显畸形初步筛查。
一、观察症状表现
1.疼痛
受伤部位疼痛:肋骨骨折最常见的症状是受伤部位的疼痛,在深呼吸、咳嗽或身体转动时疼痛往往会加剧。不同年龄人群疼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的痛觉神经相对敏感,可能哭闹更明显;老年人可能对疼痛的耐受相对不同,但也会有明显的局部疼痛感觉。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肋骨骨折后疼痛可能与原发病症状相互干扰,但仍可察觉到受伤处的疼痛。
疼痛位置固定:骨折部位有较为固定的疼痛点,用手按压骨折部位时,疼痛会明显加重。
2.局部肿胀淤血
肿胀情况:受伤后短时间内骨折部位周围可能出现肿胀,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和组织液渗出引起。年轻人身体代谢相对较快,肿胀可能在受伤后数小时内较明显;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慢,肿胀出现可能稍慢,但最终也会出现局部肿胀。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病史的人群,肿胀可能会更严重且消退缓慢。
淤血表现:骨折处皮肤可能出现淤血斑,颜色会随着时间变化,初期可能呈暗红色,逐渐变为青紫色等。不同性别在淤血表现上无本质差异,但女性如果有化妆等情况,可能会对淤血观察产生一定干扰,需要仔细检查。
二、判断受伤史与相关动作
1.明确受伤经历
询问自己是否有胸部受到直接外力撞击的情况,比如被重物击中胸部、车祸中胸部撞击到方向盘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受伤经历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可能更容易发生胸部直接撞击受伤;长期伏案工作的人胸部受到外力撞击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如果有明确的胸部外伤史,那么发生肋骨骨折的可能性较大。
2.特定动作引发疼痛加重
尝试做深呼吸、咳嗽、翻身等动作,如果这些动作会导致胸部受伤部位疼痛明显加剧,那么要高度怀疑肋骨骨折。例如,正常深呼吸时胸部起伏顺畅且无明显疼痛,但当存在肋骨骨折时,深呼吸会使骨折的肋骨断端刺激周围组织,从而引起疼痛。对于儿童,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要观察儿童在呼吸、活动时是否有异常的哭闹、不敢正常呼吸等表现,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疼痛,但会通过异常的行为来体现。
三、辅助检查初步判断(可借助简单方法)
1.胸廓挤压试验
双手分别置于患者胸骨两侧和背部相对应的位置,向中间挤压胸廓,如果骨折部位出现疼痛,提示可能有肋骨骨折。这种检查方法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都可以进行,但操作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加重患者疼痛。对于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操作时更要轻柔,防止在检查过程中造成二次损伤。有胸部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在进行胸廓挤压试验时要特别谨慎,因为手术可能导致胸廓结构改变,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2.影像学初步筛查(可借助简易方式)
虽然没有专业的影像学设备,但可以通过观察胸部外观有无明显畸形等情况来辅助判断。如果胸部受伤部位有明显的畸形,如局部凹陷或凸起等,提示可能有肋骨骨折。不过这种方法的准确性相对较低,只是一种初步的辅助判断方式。对于一些体型较肥胖的人,外观畸形可能不太容易被察觉,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