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部位护理包括固定与制动护理,要观察固定装置松紧度并严格制动;肿胀与疼痛护理,需观察肿胀并依时冷敷热敷,评估疼痛并非药物缓解;血液循环观察护理,要观察手指血运指标;康复锻炼护理,早期指导简单活动,中期依情况适度增加活动;生活护理涵盖饮食、皮肤、心理护理,保障营养、清洁皮肤、关注心理。
一、骨折部位的固定与制动护理
1.固定方式观察:密切观察右侧尺桡骨远端骨折处固定装置(如石膏、支具等)的松紧度。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骨折断端可能移位;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需及时调整。对于儿童患者,因其骨骼生长发育快,固定装置松紧度调整需更频繁且谨慎,要确保既固定有效又不影响肢体血运。
2.制动要求:严格限制右侧上肢的不必要活动,如避免提拿重物等。让患者保持舒适的制动体位,一般可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对于卧床患者,要协助其保持正确体位,防止患肢受压或活动导致骨折移位。
二、肿胀与疼痛护理
1.肿胀观察与处理: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程度,包括皮肤颜色、温度、肿胀范围等。早期可采用冷敷,在受伤后72小时内,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对于儿童患者,冷敷时要注意温度,避免冻伤,可垫毛巾隔开皮肤。72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利于肿胀消退。
2.疼痛管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若疼痛明显,可采用非药物方法缓解,如引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听音乐等分散注意力。对于疼痛较剧烈且经非药物方法无法缓解的情况,需及时告知医生,但不涉及具体药物使用指导。儿童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和表达与成人不同,要更关注其肢体动作、表情等变化来判断疼痛情况。
三、血液循环观察护理
1.血运指标观察:重点观察患肢手指的颜色、温度、感觉及运动情况。正常手指颜色红润,温度与对侧相近,有正常感觉和活动功能。若出现手指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减退或运动障碍,提示可能存在血液循环障碍,需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血液循环功能相对较差,更要密切观察血运情况,预防因骨折导致血液循环进一步受阻的严重并发症。
四、康复锻炼护理
1.早期康复锻炼:在骨折固定后早期(一般受伤后1-2周),可指导患者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握拳松拳练习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儿童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注意动作轻柔,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协助进行,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
2.中期康复锻炼:受伤2-3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可增加腕关节的轻度屈伸等活动,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对于成年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加大康复锻炼的力度和范围;对于老年患者,康复锻炼要更温和,以患者能耐受为准,防止因锻炼不当引起骨折部位损伤加重。
五、生活护理
1.饮食护理:鼓励患者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奶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以促进骨折愈合。儿童患者处于生长发育期,更要保证营养均衡,满足骨骼生长的需求。
2.皮肤护理:注意保持患肢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是石膏或支具覆盖部位的皮肤。定期检查皮肤有无受压、破损等情况,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防止发生压疮。儿童皮肤娇嫩,更要小心护理,避免皮肤损伤。
3.心理护理: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尤其是骨折后可能出现焦虑、担心康复情况等情绪。及时与患者沟通,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儿童患者可能因受伤和治疗过程产生恐惧心理,家属和医护人员要多给予陪伴和安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