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骨质疏松药用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改善骨代谢等,主要类别有双膦酸盐类(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钙素类(抑制破骨细胞及止痛)、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骨骼表现雌激素激动剂作用)、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小剂量刺激成骨细胞促进骨形成);适用人群包括绝经后女性、老年男性及有相关危险因素等人群;特殊人群中绝经后女性选药需监测相关指标,老年男性用要关注对前列腺等系统影响,儿童一般不常规用,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需谨慎调整。
抗骨质疏松药的主要类别及作用机制
双膦酸盐类: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发挥作用。破骨细胞是参与骨吸收的重要细胞,双膦酸盐能特异性地与骨组织中的羟基磷灰石结合,进入破骨细胞内,抑制其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减少骨吸收。例如阿仑膦酸钠等,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能有效增加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降低骨折发生风险。
降钙素类:包括依降钙素等。降钙素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从而减少骨吸收。同时,降钙素还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止痛效果,对于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其在改善骨密度和缓解疼痛方面有一定效果。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它是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在不同的靶组织表现出雌激素的激动或拮抗作用。在骨骼组织上表现为雌激素激动剂的作用,可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低椎体骨折的发生风险,但对乳腺和子宫内膜的作用与雌激素不同,相对减少了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其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是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小剂量的特立帕肽能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临床研究显示,使用特立帕肽能显著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发生风险,尤其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症且骨折风险高的患者,但由于其价格等因素,临床应用相对有一定限制。
适用人群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适用人群:主要包括绝经后女性、老年男性以及有骨质疏松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性腺功能减退、有骨质疏松家族史、低体重等人群。对于已经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或骨量减少伴有骨折高危因素的人群也需要使用抗骨质疏松药进行干预。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绝经后女性使用抗骨质疏松药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如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骨密度和妇科相关指标(对于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老年男性: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雄激素水平下降、年龄增长导致的骨代谢失衡等有关,使用抗骨质疏松药时,需要关注药物对前列腺等相关系统的影响,如双膦酸盐类药物在老年男性中的使用需要考虑肾功能等情况,因为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儿童:儿童一般不常规使用抗骨质疏松药,儿童骨质疏松多由一些罕见的疾病等引起,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适当运动等,只有在明确有严重的病理性骨质疏松且非药物干预无效时,才会谨慎评估后考虑是否使用相关药物,但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特殊要求,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对其骨代谢和生长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
肝肾功能不全者: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抗骨质疏松药时需要格外谨慎。例如双膦酸盐类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时需要调整剂量或避免使用;降钙素类药物在肝肾功能不全时的代谢和排泄也会受到影响,需要根据肝肾功能情况评估用药风险和调整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