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毒性肝炎具有病原体多样(由HBV、HCV等引起,特性不同致特点有差异)、病程慢性迁延(病情数月至数年,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长期可致肝纤维化等)、肝脏炎症持续(有炎症细胞浸润致肝细胞损伤持续)、具传染性(HBV通过血液等传播,HCV主要血液传播,需注意防护)、病情轻重不一(个体差异大,症状和肝功能受损程度不同)、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长期炎症致纤维化、肝硬化,部分患者肝癌风险高,需对高危人群筛查)等特点。
慢性病毒性肝炎由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常见的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其感染后可在肝细胞内持续存在病毒复制相关物质;HCV是RNA病毒,可在肝细胞内不断进行复制,引发慢性炎症过程。不同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临床特点有一定差异。例如,HBV感染后部分患者可表现为病毒携带状态较长时间,而HCV感染后更容易慢性化。
病程慢性迁延性
疾病呈慢性经过,病情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患者可能长期处于肝炎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的状态。在活动期,肝细胞持续受到炎症损伤,会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等;缓解期时症状相对较轻,但病毒仍在体内持续复制,肝脏的炎症修复过程持续进行,长期可导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等病变。以HBV慢性感染为例,很多患者在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病程中,肝脏不断受到炎症刺激,逐渐发展。
肝脏炎症持续存在
肝脏内有持续的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后,会释放炎症介质,进一步加重肝细胞的损伤。例如,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中,可见汇管区及肝小叶内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持续存在,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具有传染性
HBV可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等途径传播,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对于易感人群,如未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接触HBV后易被感染;而HCV主要通过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方式传播。在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高危的传播行为,例如避免不安全的输血、不共用注射器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如果是HBV携带者,需要采取母婴阻断措施,以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对于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需注意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以减少性传播风险。
病情轻重不一
病情轻重程度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肝功能异常,临床症状不明显,如仅表现为轻度乏力等;而部分患者病情较重,可出现明显的乏力、纳差、黄疸等症状,肝功能严重受损,甚至迅速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等。例如,一些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感染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逐渐出现肝脏功能的进行性恶化。对于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需要采取不同的监测和治疗策略,病情较重者需要更密切的肝功能监测及及时的抗病毒等治疗。
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可导致肝纤维化,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硬化又可进一步引发门静脉高压、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同时,部分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尤其是HBV、HCV感染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明显增加。例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相当比例的肝癌发生与长期的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肝脏慢性损伤、肝硬化等过程相关。对于这类高危人群,需要定期进行肝癌的筛查,如检测甲胎蛋白(AFP)及肝脏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肝癌,及时治疗。特殊人群如长期大量饮酒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其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风险可能更高,需要特别注意避免饮酒等加重肝脏损伤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