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持续感染超6个月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可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传播,机体免疫因素影响病情发展,有无症状携带者和有症状者,可通过血清学、病毒学、肝功能检查诊断,治疗主要是抗病毒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定义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超过6个月而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乙型肝炎病毒会在人体肝细胞内复制,不断损伤肝细胞,导致肝脏出现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
二、病因
1.病毒感染: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毒可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等途径传播。例如,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母亲在分娩时将病毒传给新生儿;血液传播常见于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情况;性接触传播则是与乙肝病毒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而感染。
2.机体免疫因素: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机体的免疫反应会影响病情的发展。如果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会通过免疫清除作用将病毒清除,从而康复;但如果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就容易转为慢性感染。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携带者: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如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等,但肝脏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病理改变。
2.有症状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不适等症状。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等;还可能伴有肝掌、蜘蛛痣等体征,肝掌表现为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处发红,蜘蛛痣是皮肤上出现形似蜘蛛的红色血管痣。
四、诊断
1.血清学检查:包括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检测,通过乙肝五项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以及感染的大致状态。例如,HBsAg、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俗称“大三阳”,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HBsAg、乙肝e抗体(抗-HBe)和抗-HBc阳性俗称“小三阳”,一般提示病毒复制相对较低,但仍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病毒学检查: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可以明确体内乙肝病毒的数量,反映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对于评估病情、判断传染性以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3.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等指标,肝功能检查可以反映肝脏的炎症损伤程度以及胆红素代谢情况。例如,ALT、AST升高提示肝细胞有炎症损伤。
五、治疗原则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等。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延缓病情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病毒载量、肝功能等多种因素由医生综合判断后制定。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如果孕妇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在孕期进行母婴阻断措施,如在妊娠后期(孕28-32周)根据情况使用抗病毒药物,并在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
2.儿童: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转为慢性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时需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密切监测药物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并且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3.老年人:老年人患慢性乙型肝炎时,肝脏的储备功能和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药物的肝肾功能影响等,同时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发生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