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是因骨质疏松致骨强度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引发,好发于椎体、髋部、腕部等部位,可通过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检测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生活方式调整及针对特殊人群措施可预防,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早期诊断、合理治疗与积极预防来降低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一、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的好发部位
1.椎体:是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最常见的部位。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椎体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椎体承受压力时容易发生压缩性骨折。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流失加快,更易出现椎体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
2.髋部:包括股骨颈等部位。髋部骨折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大,会导致患者活动受限,长期卧床还可能引发肺炎、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老年人尤其是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髋部骨质疏松,一旦摔倒等情况就容易发生髋部骨折。
3.腕部:多见于桡骨远端。中老年人在跌倒时手掌撑地,力量传导至腕部,由于骨质疏松,腕部骨强度降低,容易发生骨折。
二、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的诊断
1.影像学检查
X线:可以初步发现骨折部位的形态改变,如椎体压缩骨折的椎体高度减低等,但对于一些细微的骨折可能显示不清晰。
CT: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折,如髋部骨折,可以明确骨折的类型、移位情况等。
磁共振成像(MRI):早期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在MRI上可能有信号改变,有助于判断骨折的新旧程度,区分新鲜骨折和陈旧骨折。
2.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检测骨密度的金标准,通过骨密度检测可以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骨密度T值小于-2.5可诊断为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是发生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
三、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与制动:对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骨折,可采取卧床休息,必要时进行支具等制动措施,以促进骨折部位的初步愈合。卧床期间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定时翻身防止压疮,进行深呼吸训练预防肺炎等。
药物治疗: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钙剂、维生素D及其活性产物等,有助于改善骨代谢,促进骨健康。例如钙剂可以补充骨代谢所需的钙元素,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
2.手术治疗
椎体骨折:对于严重的椎体压缩骨折,可考虑经皮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等微创手术。这些手术可以恢复椎体高度,缓解疼痛。
髋部骨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髋关节置换术等手术方式,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行走功能。
腕部骨折:一般采取手法复位外固定或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手术方法,恢复腕部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四、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的预防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保证充足的钙摄入,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海鲜等。同时摄入足够的维生素K、维生素C等,维生素K有助于维持骨的矿化,维生素C参与骨基质的合成。
运动:适当进行负重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骨密度,提高骨强度。运动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进行,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过量饮酒和吸烟会影响骨代谢,加重骨质疏松。
2.针对特殊人群的措施
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绝经后,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关注骨健康状况。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止跌倒,如室内保持地面干燥,去除障碍物,必要时使用助行器等辅助器具。
儿童及青少年:在生长发育阶段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尤其是钙的摄入,为骨骼发育奠定良好基础。保持合理的运动习惯,促进骨骼健康生长。
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和积极预防,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