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可致骨质疏松,其通过多种机制影响骨骼,严重程度体现在骨量丢失、骨折风险增加及对不同人群影响差异,早期识别需定期监测骨密度等,预防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及药物干预,不同人群预防有别。
一、骨质疏松的定义及糖皮质激素影响机制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糖皮质激素引起骨质疏松主要是通过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形成,促进破骨细胞活化、增加骨吸收,以及影响钙磷代谢等多种机制发挥作用。
二、严重程度的体现方面
骨量丢失与骨折风险增加
骨量丢失: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骨量会逐渐丢失。研究表明,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以上,就可能出现骨量的明显减少。例如,有相关研究显示,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中,约50%在1年内会发生骨量丢失。骨量丢失会使骨骼变得脆弱,更容易发生骨折。
骨折风险:糖皮质激素引起骨质疏松显著增加骨折风险,尤其是椎体骨折、髋部骨折等。椎体骨折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中较为常见,据统计,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椎体骨折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数倍。髋部骨折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患者活动受限,甚至危及生命,且髋部骨折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都较高。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差异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骨量就处于逐渐减少的状态,使用糖皮质激素后,骨质疏松的进展会更快。老年人发生骨折后恢复能力差,并发症多,如长期卧床可能引发肺炎、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质量。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可能导致身高受限、骨骼畸形等问题,对儿童的终身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格外谨慎,因为其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受糖皮质激素影响更为明显。
女性:女性绝经后本身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加速,若再使用糖皮质激素,会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的程度。女性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发生骨质疏松相关骨折的风险会大幅增加。
男性:男性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骨质疏松相对女性发生率可能稍低,但也不容忽视,同样会导致骨量丢失和骨折风险增加,影响男性的骨骼健康和生活功能。
三、早期识别与预防的重要性
早期识别:定期监测骨密度等指标是早期识别糖皮质激素引起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对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应定期检测骨密度,一般建议在使用糖皮质激素3-6个月后进行首次骨密度检测,之后根据情况定期复查。同时,关注患者是否有腰背疼痛等骨质疏松相关症状,早期发现骨量丢失和骨质疏松情况。
预防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不同人群都应强调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充足的钙摄入是关键,成年人每日钙摄入量建议800mg,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建议1000-1200mg。可以通过饮食摄入,如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像牛奶、豆制品等。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如步行、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运动造成骨折。同时,要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都会加重骨质疏松。
药物预防与治疗:对于存在高骨折风险的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预防或治疗。例如,钙剂和维生素D是基础补充剂,对于钙摄入不足的患者应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对于骨量丢失明显或已发生骨质疏松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双膦酸盐等抗骨质疏松药物,但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治疗方案。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在药物使用上更需谨慎评估,儿童应优先考虑非药物的生活方式调整,老年人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