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因素可引发骨质疏松,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性腺、甲状腺功能减退及亢进、糖尿病等会影响骨代谢;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会因炎症致骨吸收增加、形成减少;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切除术后及炎症性肠病会致营养吸收障碍或干扰骨代谢;血液系统疾病多发性骨髓瘤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影响骨代谢;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会影响骨形成或钙吸收;长期制动使骨应力减少致废用性骨质疏松;营养不良因营养物质摄入或吸收不足影响骨代谢。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的代谢速度,包括骨代谢。它会促进骨转换,使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长期如此会导致骨量减少,增加骨质疏松发生的可能性。有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骨密度往往低于正常人群。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影响骨代谢。一方面,高血糖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多元醇通路等,影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另一方面,糖尿病还会导致钙、磷代谢紊乱等,进而引发骨质疏松。比如,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影响骨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结缔组织疾病相关
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会累及关节周围的骨组织。炎症因子会刺激破骨细胞活化,导致骨吸收增加,同时还可能影响成骨细胞的功能,使得骨形成减少,最终引起骨质疏松。长期患病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
消化系统疾病相关
胃肠切除术后:比如胃大部切除或肠道部分切除术后,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尤其是钙、维生素D等的吸收。钙是骨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吸收障碍会导致骨矿化不足,进而引发骨质疏松。例如,胃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影响了钙的溶解和吸收,使得体内钙摄入不足,影响骨的正常代谢。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的炎症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炎症本身也会通过释放炎症介质等方式干扰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炎症性肠病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且肠道炎症状态会影响骨代谢相关的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平衡。
血液系统疾病相关
多发性骨髓瘤:肿瘤细胞会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破骨细胞激活因子等,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吸收亢进,同时还会抑制成骨细胞的功能,从而引起骨质疏松,患者常出现骨痛、骨折等症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且骨折风险显著增加。
药物相关
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常见原因之一。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形成,同时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活性,增加骨吸收,还会影响钙的吸收和维生素D的代谢,最终导致骨量丢失。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骨密度变化。
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抗癫痫药物,可能会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干扰钙的吸收,从而引起骨质疏松。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患者,需要注意评估骨代谢情况,必要时采取措施预防骨质疏松。
其他相关因素
长期制动:比如骨折后长期固定、截瘫患者等长期卧床或肢体活动受限,由于缺乏负重刺激,骨组织会发生废用性骨质疏松。肢体不活动时,骨的应力减少,会导致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骨量逐渐丢失。例如,骨折后石膏固定的肢体,由于长时间不活动,其骨密度会逐渐下降。
营养不良:长期挑食、节食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会影响骨的正常代谢,使得骨基质合成减少,骨矿化障碍,从而引发骨质疏松。例如,老年人如果饮食中钙摄入不足,同时户外活动少,维生素D合成减少,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