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骨折为特征,其严重性体现在骨折风险增加(常发于脊柱、髋部、腕部等,受轻微外力易骨折)、对生活质量影响(疼痛致活动受限、引发心理问题)、与年龄(老年易患且严重)、性别(绝经后女性更易)及生活方式(不健康生活方式加重风险)相关、对特殊人群(老年康复难、绝经后女性需特防)影响,需重视早期预防、诊断与规范治疗来降低危害。
一、骨折风险增加
常见骨折部位: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发生骨折的部位包括脊柱、髋部和腕部等。脊柱骨折可引起背部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例如,椎体压缩性骨折在骨质疏松患者中较为常见,据相关研究,约有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骨质疏松患者会发生椎体骨折。髋部骨折则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骨折后需要长期卧床,不仅会导致肺炎、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多种并发症,而且死亡率较高,有20%的患者会在骨折后1年内死亡,约50%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折发生机制:由于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骼的强度和韧性下降,在受到轻微外力甚至日常活动时就容易发生骨折。比如,日常的弯腰、咳嗽、负重等动作都可能引发脊柱或髋部骨折。
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疼痛与活动受限: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会持续存在,尤其是在脊柱骨折或腰背部骨质疏松时,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行走、坐姿等日常活动。患者往往不敢大幅度活动,导致身体灵活性和活动范围受限,进而影响其参与社交活动和工作的能力。
心理影响:长期受疼痛困扰以及骨折带来的身体残疾等问题,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例如,髋部骨折后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担心再次骨折、生活不能自理等因素,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等情况,进一步加重了病情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三、与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关系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骨代谢逐渐出现失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量不断丢失,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骨修复能力下降,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更高,而且病情往往更为严重。
性别因素: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丢失速度加快,比男性更容易患骨质疏松症。例如,绝经后女性每年骨丢失率可达2%-3%,而男性每年骨丢失率相对较低。此外,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雄激素水平下降,也会逐渐出现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情况。
生活方式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并加重病情。例如,长期缺乏运动的人,骨骼得不到足够的应力刺激,骨量流失加快;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的人,会影响骨骼的正常代谢,导致骨量减少;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影响骨代谢,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吸收,从而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几率和严重性。
四、对特殊人群的影响
老年人群: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后,康复难度大,并发症多,如前文所述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不仅死亡率高,而且康复后的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同时,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会进一步影响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康复,使得病情更加复杂。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除了面临骨质疏松症本身的风险外,还需要特别注意预防骨折等并发症。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注重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维持骨量,降低骨折风险。同时,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便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并进行干预。
总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严重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来降低其严重性和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