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由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致胰岛素绝对不足,遗传与环境因素致儿童青少年高发,起病急有“三多一少”等表现,需依赖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因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遗传与生活方式影响,中老年人及肥胖青少年高发,起病隐匿,早期可生活方式干预,不达标则用药物治疗。
一、发病机制方面
1.1型糖尿病
主要是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了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遗传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例如某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点的变异会增加发病风险。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等)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因病毒感染等环境因素诱发1型糖尿病,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稳定,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扰引发自身免疫攻击胰岛β细胞。
2.2型糖尿病
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等)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作用不敏感。遗传因素同样是重要因素,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的人群发病风险增高。生活方式因素影响显著,比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中老年人,由于身体代谢功能逐渐衰退,加上不良生活方式的长期影响,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下降,从而引发2型糖尿病。
二、发病人群方面
1.1型糖尿病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脆弱,且可能受到病毒等环境因素影响,是1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之一。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在10-14岁年龄段儿童中,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2.2型糖尿病
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随着肥胖率的上升,青少年和儿童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肥胖的青少年由于体内脂肪堆积,导致胰岛素抵抗,容易引发2型糖尿病,这与他们不健康的饮食(高糖、高脂饮食)和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三、临床表现方面
1.1型糖尿病
起病较急,症状相对明显,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三多一少”)。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血糖升高明显,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儿童患者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明显的体重下降,家长容易发现异常,比如原本活泼好动、饮食正常的孩子突然变得消瘦、频繁口渴、排尿增多等。
2.2型糖尿病
起病隐匿,很多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部分患者可能有乏力、皮肤瘙痒、视物模糊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慢性并发症。例如,一些肥胖的中年患者,平时没有明显不适,在常规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才就诊。
四、治疗方面
1.1型糖尿病
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因为自身胰岛β细胞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正常。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饮食、运动等制定个性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包括胰岛素的种类(短效、中效、长效等)和剂量调整。儿童患者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糖控制需要更加精准,同时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家长需要学习如何正确监测血糖和注射胰岛素等操作。
2.2型糖尿病
治疗早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控制(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增加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来改善胰岛素抵抗,控制血糖。如果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达标,则需要使用药物治疗,药物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磺脲类药物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如二甲双胍等)以及新型的降糖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等)。中老年人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与其他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