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是血液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病因有胰岛素问题、生活方式及疾病等,诊断标准分糖尿病及前期,会致多种慢性并发症,需监测与合理管理;高血压是动脉血压持续高于正常,遗传、环境等致病因,诊断标准分高血压及前期,会损害心脑肾等,需监测与生活方式调整及药物控制,不同人群在高血糖和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管理上有不同特点。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持续高于正常水平。病因较为复杂,遗传因素是重要方面,若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个体患病风险会增加;环境因素中,高盐饮食是常见诱因,摄入过多钠盐会使体内钠水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等心理因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压调节,引发高血压;年龄也是一个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压有升高趋势,此外,肥胖、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也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诊断标准
高血糖:在未服用降糖药物的情况下,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者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即高血糖状态;若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为空腹血糖受损,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为糖耐量减低,均属于糖代谢异常的高血糖前期状态。
高血压: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收缩压在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在80-89mmHg之间为正常高值血压,属于血压升高的前期状态。
对身体的影响及相关并发症
高血糖: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多种慢性并发症。在微血管方面,可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导致失明;糖尿病肾病可引起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甚至发展为肾衰竭;糖尿病神经病变可出现手足麻木、感觉减退、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在大血管方面,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此外,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还会增加皮肤感染、足部感染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几率。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损害心脏,引起高血压性心脏病,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对脑血管的影响包括引发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意外;肾脏方面可导致高血压肾病,出现蛋白尿、肾功能逐渐减退;眼底病变可引起视力下降、眼底出血等。
监测与管理
高血糖: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管理方面,生活方式干预非常重要,包括合理控制饮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合理搭配的饮食计划,控制总热量摄入;适当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如胰岛素、二甲双胍等进行血糖控制。
高血压:要定期监测血压,一般建议家庭自测血压,了解血压波动情况。生活方式调整同样关键,低盐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6g;适量运动,如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根据高血压的分级、类型等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进行血压控制。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高血糖和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管理上会有不同特点。例如,老年人群由于器官功能衰退,在血糖、血压管理上更需谨慎,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血压、血糖水平;有家族病史的人群要更密切监测相关指标;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高血糖、高血压的风险更高,需要更加严格地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疾病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