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细胞病毒性肝炎由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可通过母婴等途径感染,儿童患者有黄疸、肝脾肿大等表现,成人症状相对较轻;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巨细胞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密切接触传播、输血或器官移植等途径感染人体。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或初次感染病毒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从而导致巨型细胞病毒性肝炎。例如,孕妇感染巨细胞病毒后,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引起胎儿先天性感染,进而影响胎儿肝脏的正常发育,导致肝炎发生;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在某些情况下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也可能引发潜伏病毒的活化,导致肝脏受损。
二、临床表现
儿童患者:婴幼儿感染巨细胞病毒后患巨型细胞病毒性肝炎时,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还可能有肝脾肿大,部分患儿会有发热、食欲减退、呕吐等症状。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成人患者:成人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部分人可能仅有轻微的乏力、食欲不振、右上腹不适等,也有部分人可出现黄疸,但一般程度较儿童患者相对轻一些。不过,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较差的成人,病情可能会加重,出现肝功能明显异常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巨细胞病毒特异性抗体,如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或潜伏感染再激活。例如,若血清中巨细胞病毒IgM抗体呈阳性,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诊断巨型细胞病毒性肝炎。
肝功能检查:可出现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肝功能异常表现,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可明显升高,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也可能升高。
病毒学检查:通过PCR等技术检测血液或肝脏组织中的巨细胞病毒DNA,若检测到病毒DNA,则支持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肝炎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发现肝脏肿大、肝实质回声改变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肝脏的形态结构变化,但不能确诊巨型细胞病毒性肝炎,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四、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摄入富含营养且易于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肝脏负担。对于有黄疸的患者,要注意皮肤护理,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感染。
抗病毒治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更昔洛韦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
对症支持治疗:针对肝功能异常,可使用保肝药物进行治疗,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以改善肝脏功能;对于黄疸明显的患者,可采取利胆退黄等对症处理措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妇感染巨细胞病毒可能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进而引发巨型细胞病毒性肝炎等严重问题。孕妇在孕期应注意避免接触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者,做好产检,定期监测巨细胞病毒相关指标。若孕妇感染巨细胞病毒,需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评估胎儿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巨型细胞病毒性肝炎时,要更加注重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包括黄疸程度、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感染巨细胞病毒后更容易发展为巨型细胞病毒性肝炎,且病情可能更为严重。这类人群在治疗时,除了针对肝炎进行治疗外,还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病情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