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神经损伤可通过感觉异常表现(麻木、刺痛、减退或过敏等)、运动功能障碍(咀嚼肌功能异常、唇部运动异常等)、影像学检查(X线、CT)、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来判断,不同人群(儿童、老年、女性等)在判断时各有特点。
一、感觉异常表现判断
(一)麻木感与刺痛感
拔牙后若损伤神经,患者常可出现相应区域的麻木感,比如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可能会出现下唇部的麻木,这是下牙槽神经损伤较为典型的表现。同时,也可能伴有刺痛感,这种异常感觉可能会持续存在或间断发作。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述能力相对较弱,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在拔牙后的行为变化,如是否频繁用手触碰拔牙区域,有无异常哭闹等情况,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用语言表达麻木或刺痛感,但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二)感觉减退或过敏
神经损伤还可能导致感觉减退,即对触摸、冷热等刺激的感知能力下降。而感觉过敏则是对原本正常强度的刺激产生过强的反应。例如,下牙槽神经损伤时,患者可能会感觉拔牙侧的皮肤对轻触的反应变弱,或者对温度变化的感知异常敏感。在老年患者中,由于机体机能衰退,神经损伤后的感觉异常表现可能不如年轻人典型,需要更细致地进行评估,比如通过轻触皮肤、用冷热物品测试等方法来判断感觉情况。
二、运动功能障碍判断
(一)咀嚼肌功能异常
如果是下牙槽神经损伤,可能会影响咀嚼肌的功能。患者会出现咀嚼无力的情况,表现为无法正常咀嚼食物,咀嚼时感觉力量不足。对于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进食,导致进食困难,只能选择较软的食物。而对于有长期偏侧咀嚼习惯的患者,拔牙后神经损伤导致的咀嚼肌功能异常可能会使这种偏侧咀嚼习惯更加明显,因为患侧咀嚼无力,会更依赖健侧咀嚼。
(二)唇部运动异常
下牙槽神经支配下唇部肌肉,若该神经受损,患者可能出现唇部运动异常,如唇部不能正常闭合,微笑时唇部不对称等情况。在女性患者中,唇部运动异常可能会对其外观和心理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处理。对于老年女性患者,本身可能存在皮肤松弛等情况,唇部运动异常可能更容易被忽视,需要仔细检查唇部的运动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辅助判断
(一)X线检查
通过X线片可以观察拔牙区域的骨骼结构,判断是否存在牙根与神经关系异常等情况。例如,在阻生智齿拔除前的X线检查中,可以评估牙根与下牙槽神经的位置关系,若牙根与神经关系密切,拔牙后神经损伤的风险较高。对于儿童患者,X线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采用合适的防护措施,以减少辐射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二)CT检查
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神经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对于判断神经是否受损以及损伤的程度有更准确的价值。特别是对于复杂牙位的拔牙,如高位埋伏阻生牙等情况,CT检查能够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神经损伤的可能性及程度。在老年患者中,由于骨骼结构可能存在一定的退变,CT检查对于准确评估神经情况可能更为重要。
四、电生理检查判断
(一)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通过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可以评估神经的功能状态。如果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波幅降低,提示神经可能存在损伤。对于一些早期神经损伤不典型的患者,电生理检查能够更早地发现神经功能的异常。在儿童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时,需要更加耐心地进行操作,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因为儿童的配合度可能相对较低。
(二)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检查可以反映肌肉的电活动情况,帮助判断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功能是否正常。当神经损伤时,相应肌肉的肌电图会出现异常表现,如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等。对于有长期口腔疾病史的患者,肌电图检查能够为神经损伤的诊断提供更有力的依据,比如长期牙周炎患者拔牙后神经损伤的评估中,肌电图检查可以辅助判断神经对咀嚼肌等的支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