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胆脂瘤是中耳内非真性肿瘤的囊性结构,病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咽鼓管功能障碍、外伤),临床表现有耳部症状(耳漏、听力下降)和其他症状(面瘫、眩晕),诊断靠耳部检查(耳镜、颞骨CT),治疗以手术为主(清除瘤体、重建结构),保守治疗难彻底,预后与是否及时治疗及有无并发症有关,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复发。
一、中耳胆脂瘤的定义
中耳胆脂瘤是一种位于中耳内的囊性结构,并非真性肿瘤。它的形成是由于外耳道、鼓膜的复层鳞状上皮经穿孔处进入中耳腔,上皮屑不断积聚、角化,形成胆脂瘤样结构。
二、中耳胆脂瘤的病因
1.先天性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组织残留于颞骨内,日后可发展为胆脂瘤,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2.后天性因素
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通气引流功能不良时,中耳腔处于负压状态,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缘可向内陷,外耳道上皮沿内陷处进入中耳,逐渐形成胆脂瘤。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宽、平,更容易因上呼吸道感染等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从而增加中耳胆脂瘤的发病风险。成人若患有鼻咽部肿瘤、腺样体肥大等疾病,也可能影响咽鼓管功能,引发中耳胆脂瘤。
外伤:头部外伤导致鼓膜穿孔,外耳道皮肤的鳞状上皮可通过穿孔处进入中耳并生长,进而形成胆脂瘤。
三、中耳胆脂瘤的临床表现
1.耳部症状
耳漏:多为间断性耳流脓,脓液常有特殊恶臭味。这是因为胆脂瘤上皮脱屑及分解产物积聚,继发感染后产生异味。儿童患者由于表述不清,家长可能发现孩子耳朵反复流脓且有异味。
听力下降:可为传导性聋,也可为混合性聋。胆脂瘤破坏中耳传音结构,如听小骨等,会影响声音的传导;若病变累及内耳,可导致混合性聋。随着病情进展,听力下降会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交流,尤其对于儿童,可能影响其语言发育。
2.其他症状
面瘫:胆脂瘤侵犯面神经骨管,可引起面神经麻痹,出现口角歪斜、闭眼不全等症状。在成人中相对常见,儿童发生面瘫时需高度警惕中耳胆脂瘤的可能。
眩晕:当胆脂瘤破坏内耳结构时,可出现眩晕症状,表现为头晕、平衡失调等。儿童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眩晕,应详细检查耳部情况。
四、中耳胆脂瘤的诊断
1.耳部检查
耳镜检查:可见鼓膜穿孔,穿孔处有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质,具有特殊臭味。通过耳镜可以直接观察鼓膜的病变情况,是初步诊断中耳胆脂瘤的重要方法。
影像学检查
颞骨CT:是诊断中耳胆脂瘤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胆脂瘤的大小、范围,以及对周围骨质的破坏情况。能看到中耳腔内有软组织密度影,周围骨质呈膨胀性破坏,边缘整齐,有硬化带。儿童进行颞骨CT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但在明确诊断疾病的必要性下,应权衡利弊进行检查。
五、中耳胆脂瘤的治疗
1.手术治疗:是中耳胆脂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的目的是彻底清除胆脂瘤组织,重建中耳传音结构,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乳突根治术、改良乳突根治术及胆脂瘤切除并鼓室成形术等。手术需要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进行,对于儿童患者,全身麻醉的管理需要更加谨慎,要确保麻醉的安全和平稳。术后需要定期复查,观察术腔恢复情况及有无复发。
2.保守治疗:一般仅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病情较轻、暂时无需手术的患者,但保守治疗很难彻底治愈中耳胆脂瘤,且容易复发并导致病情进展。
六、中耳胆脂瘤的预后
1.一般情况:及时手术治疗的患者,多数可以清除胆脂瘤组织,改善耳部症状,听力也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如果延误治疗,病情严重,出现颅内、颅外等并发症时,预后会变差,可能遗留严重的听力障碍、面瘫等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中耳胆脂瘤对其听力及面部发育等影响更大,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后至关重要。
2.复发情况: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胆脂瘤复发,复发后需要再次评估病情并考虑再次手术等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