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检查包括骨密度检查(双能X线吸收法是金标准,定量超声可作为筛查手段)、实验室检查(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及骨转换标志物等)和X线检查(可观察骨骼形态结构变化,敏感性低但可助发现病变)。
一、骨密度检查
1.双能X线吸收法(DXA)
原理及意义: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通过测定特定部位的骨密度,如腰椎、髋部等。对于绝经后女性,髋部和腰椎是常见的检查部位。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年人的骨峰值2.5个标准差及以上,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不同年龄、性别群体骨峰值不同,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骨峰值逐渐下降,骨密度检查能早期发现骨量减少情况。例如,年轻健康女性骨峰值较高,绝经后女性若骨密度明显低于此峰值,提示骨量丢失。
检查注意事项:检查时需去除检查部位的金属物品等干扰因素。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由于X线可能对胎儿有影响,一般不建议进行该检查;对于老年人,要注意检查时的体位配合,确保检查的准确性。
2.定量超声(QUS)
原理及意义:利用超声声波传导速度和振幅衰减等原理来反映骨密度状况。常用于跟骨等部位的检查,操作相对简便,无辐射。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筛查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单位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但它的准确性相对双能X线吸收法稍低,不过对于不能进行DXA检查的患者(如孕妇等)是一种替代选择。不同年龄绝经后女性跟骨超声指标会有变化,通过测量超声传导速度等指标可初步判断骨量情况。
检查注意事项:检查部位皮肤应无破损等情况。对于足部有畸形等情况的绝经后女性,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二、实验室检查
1.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
血钙:一般情况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钙水平多正常,但在一些严重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可能会有异常。血钙主要受甲状旁腺激素等调节,绝经后女性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血钙水平可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但其变化可间接反映骨代谢情况。
血磷:血磷水平也多在正常范围,血磷与骨的矿化等过程相关,其变化可辅助判断骨代谢状态。
碱性磷酸酶(ALP):血清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骨和肝,骨ALP升高常见于骨转换增加的情况,如骨质疏松症时骨形成增加,可导致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但要注意与肝脏疾病等引起的碱性磷酸酶升高相鉴别。不同年龄绝经后女性碱性磷酸酶水平有差异,绝经后女性若骨转换活跃,碱性磷酸酶会有升高趋势。
2.骨转换标志物
骨形成标志物:如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等。PICP是反映骨形成的敏感指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形成减少时,PICP水平可能降低;而骨形成活跃时,PICP水平升高。不同个体由于绝经时间、骨丢失速度等不同,PICP水平会有变化,通过检测PICP等骨形成标志物可了解骨形成的状态。
骨吸收标志物:如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等。CTX是反映骨吸收的重要指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吸收增加时,CTX水平升高。例如,快速骨丢失的绝经后女性,CTX水平会明显升高,通过检测骨吸收标志物可评估骨吸收的程度,对于判断骨质疏松症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三、其他检查
1.X线检查
原理及意义:可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等变化,如是否有骨小梁减少、变细,皮质骨变薄等骨质疏松的影像学表现。但X线检查对于早期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敏感性较低,一般当骨量丢失30%以上时才会在X线片上有所表现。不过对于一些有明显骨质疏松相关症状,如骨折等情况的绝经后女性,X线检查可以帮助发现骨折等病变情况。不同年龄绝经后女性骨骼X线表现不同,随着绝经时间延长,骨骼X线表现会逐渐出现骨质疏松的特征性改变。
检查注意事项:同样要注意去除金属物品等干扰。对于绝经后女性,X线检查主要用于辅助诊断骨质疏松症相关的骨骼病变,如骨折等,在检查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检查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