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防治涵盖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骨折预防与处理。基础治疗包括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适当运动;药物有抗骨吸收的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及促进骨形成的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殊人群如绝经后女性、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各有注意事项;骨折需及时处理,康复中继续相关治疗并防再次骨折。
运动锻炼:适合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包括负重运动和肌肉力量训练。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上下楼梯等,能增加骨密度;肌肉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可增强肌肉力量,进而增加对骨骼的支撑作用。运动应根据年龄、身体状况等适度进行,老年人运动时需注意安全,避免摔倒导致骨折等意外。例如,年轻患者可每周进行3-5次30分钟左右的负重运动,同时结合2-3次肌肉力量训练;老年患者可选择散步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每次15-20分钟,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
药物治疗
抗骨吸收药物
双膦酸盐类: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来减少骨吸收,是临床上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等。这类药物能显著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但服用时需注意空腹用足量水送服,且服药后30分钟内不宜平卧,以免刺激食管。
降钙素类:包括依降钙素、鲑降钙素等,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缓解骨痛,适用于有骨痛症状的骨质疏松患者。其中鲑降钙素还有鼻喷剂剂型,使用相对方便,但可能会引起少数患者出现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主要用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预防,它能选择性地作用于雌激素受体,在骨骼上表现出雌激素的激动作用,从而增加骨密度,但可能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使用前需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
促进骨形成药物: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如特立帕肽,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新骨形成,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且骨折风险高的患者,但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2年,因为长期使用可能会有增加骨肉瘤风险的潜在担忧。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上述的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外,在激素替代治疗方面需谨慎评估,若考虑使用雌激素相关治疗,需综合评估患者的乳腺、子宫内膜等情况,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使用。同时,绝经后女性在运动时更要注意平衡能力的训练,防止跌倒,因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相关骨折风险较高。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药物治疗时需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例如,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老年人,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时要注意其对胃肠道等的影响,以及与其他药物可能的相互作用。在运动方面,老年人运动时要选择合适的场地和运动方式,家人应给予更多关注和陪伴,以降低跌倒风险。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时期是骨骼发育的关键阶段,骨质疏松相对较少见,但一些特殊情况如先天性疾病、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等也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骨质疏松。对于儿童青少年骨质疏松,首先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在营养方面要保证充足的钙、维生素D等摄入以满足骨骼生长发育需求,运动方面要鼓励适当的负重运动和肌肉锻炼,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对骨骼生长板等造成损伤。
骨折的预防与处理
骨折预防: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无论是基础治疗还是药物治疗,其最终目的都包括预防骨折。除了上述的营养、运动、药物等措施外,还需注意避免危险因素,如保持室内光线充足、地面防滑,减少弯腰、负重等动作,防止意外跌倒。对于已经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患者,药物发挥作用需要一定时间来增加骨密度,在此期间仍要注意防护。
骨折处理:一旦发生骨折,需及时就医。治疗方法根据骨折部位、严重程度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可能包括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等)和手术治疗(如骨折内固定等)。在骨折康复过程中,要结合骨质疏松的治疗继续进行相关的基础治疗和必要的药物治疗,以促进骨折愈合和防止再次骨折。例如,骨折后仍要保证充足的钙、维生素D摄入,根据患者情况继续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