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来应对。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充足日照和均衡饮食;药物治疗有抗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和促骨形成药物(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康复治疗包含运动疗法和使用康复辅助器具;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绝经后女性、儿童及青少年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均衡饮食:摄入富含钙、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钙的良好来源包括奶制品(如牛奶、酸奶等)、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绿叶蔬菜(如菠菜、苋菜等)等。以牛奶为例,每100毫升牛奶约含104毫克钙,是很好的钙来源。蛋白质的摄入可以选择瘦肉、鱼类、蛋类、坚果等。维生素方面,维生素K有助于维持骨密度,绿色蔬菜是维生素K的重要来源;维生素C对骨基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柑橘类水果、草莓等富含维生素C。
药物治疗
抗骨吸收药物:
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等,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阿仑膦酸钠能够显著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发生风险。例如,相关研究显示,使用阿仑膦酸钠治疗1-3年的患者,脊柱和髋部骨密度有所提升,骨折发生率降低。
降钙素类:包括鲑降钙素等,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来达到抗骨吸收的作用。临床应用中发现,鲑降钙素对于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骨痛有一定效果,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骨密度。
促骨形成药物: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如特立帕肽等,它能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新骨形成。特立帕肽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显示,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以明显提高骨密度,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发生风险,尤其适用于高危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
康复治疗
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骨骼的机械应力,刺激骨形成。适合重度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包括步行、游泳、太极拳等。步行时,身体的重量作用于骨骼,能够刺激骨细胞活性;游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在浮力作用下关节承受的压力较小,适合骨质疏松患者进行锻炼;太极拳则通过柔和的动作,调节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同时也对骨骼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运动强度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以运动后不感到过度疲劳为宜,运动频率建议每周至少3-5次。
康复辅助器具:对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且行动不便的患者,可以使用康复辅助器具,如助行器、拐杖等,以帮助患者保持平衡,减少跌倒的风险,进而降低骨折的发生几率。助行器能够分散身体的重量,提供稳定的支撑;拐杖则可以在单腿支撑时提供辅助力量,帮助患者保持行走的稳定性。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骨质疏松往往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使用某些抗骨质疏松药物时需要谨慎评估。同时,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选择药物和调整剂量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此外,老年人行动相对迟缓,更要注意防止跌倒,除了上述的康复辅助器具使用外,家居环境的改造也很重要,如在卫生间、过道等地方安装扶手,保持地面干燥防滑等。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增加。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外,激素补充治疗也是一种选择,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有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绝经后女性要谨慎使用激素补充治疗。同时,绝经后女性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特别注意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保证足够的日照时间。
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骨质疏松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由于营养不良、某些疾病(如慢性肾病等)等原因引起。对于儿童青少年骨质疏松患者,首先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然后在生活方式调整上,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钙、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鼓励适当的户外活动和运动,促进骨骼的正常发育。在药物治疗方面要非常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只有在病情严重且非药物治疗无效时才考虑谨慎使用一些对骨骼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