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疾患,因腰椎间盘退变等外力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有发病原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麻木感、肌肉力量减弱、间歇性跛行等)及诊断方法(体格检查如直腿抬高试验等、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
一、发病原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发生退变,髓核的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也随之减退,在退变的基础上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例如,30-50岁的人群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发年龄段。
2.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的体力活动、腰部负荷等因素相关。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机会较多,腰部受到的损伤和劳损相对更多,从而增加了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久坐:长时间保持坐姿,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大,且腰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导致腰椎间盘退变和突出。例如,办公室职员、司机等长期久坐人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腰部外伤:急性腰部外伤可能会直接导致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如腰部受到撞击、摔倒等情况,都可能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缺乏锻炼:腰部肌肉力量较弱的人,对腰椎的保护作用较差,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长期不运动,腰部肌肉柔韧性和力量下降,在日常活动中更容易损伤腰椎间盘。
4.病史因素:既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的人,再次发病的风险较高。此外,一些患有腰椎先天性发育异常的人,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等,腰椎的结构异常使得椎间盘承受应力不均匀,也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临床表现
1.腰部疼痛:多数患者有腰部疼痛史,疼痛可局限于腰部,也可放射至臀部。疼痛的性质多样,可为刺痛、隐痛或酸痛等。在活动、咳嗽、打喷嚏等情况下,疼痛可能会加剧。
2.下肢放射痛:一侧下肢坐骨神经区域放射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之一。疼痛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直至足部放射,咳嗽、打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会明显加重。例如,患者可能会感觉从腰部开始有一股电流样的疼痛向下肢放射。
3.麻木感:下肢麻木可与疼痛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存在。麻木的部位与神经受压的节段相关,常见于小腿外侧、足背、足底等部位。麻木的程度可轻可重,严重时可能会影响下肢的感觉功能。
4.肌肉力量减弱:病情较重时,受压神经支配的肌肉力量可能会减弱,如足下垂、踝关节背伸无力等。这是因为神经受压导致肌肉失去神经的正常支配,进而出现力量下降的情况。
5.间歇性跛行: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出现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要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这是由于行走时神经根受到牵拉,加重了神经缺血、缺氧的状态,从而引起症状发作。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患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正常人神经根有4mm的滑动度,下肢抬高到60°-70°始感腘窝不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受压或粘连使滑动度减少或消失,抬高在60°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再被动背屈患肢踝关节以牵拉坐骨神经,如又出现放射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
神经系统检查:通过检查下肢的感觉、肌力和反射,判断神经受压的情况。例如,检查下肢的痛觉、触觉,观察肌肉有无萎缩,测试膝反射、跟腱反射等是否正常。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形态、椎间隙的宽度等情况,有助于排除腰椎结核、肿瘤等其他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能会出现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表现。
CT检查:能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的情况,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大的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可全面地观察腰椎间盘是否突出,以及脊髓和神经根的受压情况,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准确的检查方法。它能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