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性骨折治疗包括复位(手法或手术复位)、固定(外固定如石膏、外固定支架,内固定如钢板螺钉、髓内钉固定)、康复治疗(早期未固定关节主动活动等,中期增加强度范围,后期全面训练恢复功能)、药物辅助(早期消肿止痛,后期促进愈合),且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复位治疗
1.手法复位:对于一些适合的粉碎性骨折,首先尝试手法复位,通过专业医生的手法操作,恢复骨折端的大致解剖位置,这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部位、类型等情况来实施,比如四肢长骨的某些粉碎性骨折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先试行手法复位。
2.手术复位:多数粉碎性骨折需要手术复位,通过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利用器械精确地将骨折块复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对于关节内的粉碎性骨折等往往更需要精准的手术复位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利于后期关节功能的恢复。
二、固定治疗
1.外固定
石膏固定:常用于一些部位相对稳定的粉碎性骨折,通过石膏绷带包裹患肢,将骨折固定在相对稳定的位置,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但石膏固定需要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及肢体血液循环等情况。
外固定支架固定:适用于一些软组织损伤严重、骨折粉碎复杂的情况,通过在骨折两端的骨骼上安装金属支架,用钢针固定,支架上的连接杆将骨折端固定,这种固定方式便于观察和处理伤口,也能较好地维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
2.内固定
钢板螺钉固定:是常用的内固定方式,通过将钢板放置在骨折部位的外侧或内侧等合适位置,用螺钉将钢板与骨折块固定在一起,适用于多种部位的粉碎性骨折,能提供较为稳定的固定,利于骨折愈合。
髓内钉固定:多用于长骨骨折,如股骨干、胫骨干等粉碎性骨折,将髓内钉插入骨髓腔,通过髓内钉上的锁定装置等固定骨折端,这种固定方式对骨髓腔血运干扰相对较小,能较好地保持骨折端的稳定性。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后早期就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主要是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比如骨折固定上肢时,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等,同时也可进行固定部位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维持肌肉力量。
2.中期康复:随着骨折愈合的进展,逐渐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范围,开始进行固定关节的主动-助力活动,借助外力辅助进行关节活动,同时进一步加强肌肉力量训练,可采用一些简单的器械进行抗阻训练等,逐步恢复肢体的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
3.后期康复: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进行全面的康复训练,包括负重训练(根据骨折部位和愈合情况逐步增加肢体的负重)、平衡训练、协调训练等,以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四、药物辅助治疗
1.消肿止痛药物:在骨折早期,患者常伴有肿胀、疼痛等症状,可使用一些具有消肿止痛作用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禁忌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谨慎选择。
2.促进骨折愈合药物:后期可使用一些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如骨肽等,这些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骨折部位的成骨细胞活性等,加速骨折愈合过程,但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替代复位、固定等主要治疗措施。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粉碎性骨折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由于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复位和固定时要充分考虑对骨骺等生长部位的影响,康复训练要更加轻柔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和骨骼生长,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肢体血运、感觉等情况。
2.老年人:老年人粉碎性骨折往往合并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在治疗时除了针对骨折本身的处理外,还要重视骨质疏松的治疗,可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固定要更加可靠,康复训练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进行,防止因康复不当导致再次损伤等情况。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粉碎性骨折时,治疗需兼顾胎儿安全,在选择治疗方案和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复位和固定操作要更加轻柔准确,康复治疗也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