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需进行评估与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等情况,手术针对移位明显等情况;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注重肿胀消退和关节活动度训练,中期进行踝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后期开展负重和功能恢复训练,各阶段康复需根据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特点个体化实施。
体格检查:观察足部肿胀、畸形情况,检查足部压痛部位,跟骨骨折时通常跟骨部位有明显压痛。评估足部的神经血管情况,包括足背动脉搏动、足部感觉和运动功能,因为跟骨骨折可能合并神经血管损伤,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神经血管损伤的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导致神经感觉减退等情况更难察觉。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跟骨骨折的常用方法,可明确骨折的大致类型,如跟骨结节纵行骨折、跟骨体骨折等不同分型,通过X线能看到骨折线的走行等基本情况。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跟骨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块的移位情况、关节面的受累程度等,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患者进行CT检查的必要性和检查后的处理需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等因素。
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跟骨骨折,如儿童的一些轻度跟骨骨折,可考虑非手术治疗。对于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跟骨骨折,也可选择非手术治疗。
方法:包括石膏固定,将足部固定在适当位置,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固定期间需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根据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特点调整固定方案,例如儿童生长发育快,固定时要注意避免影响骨骼生长。
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移位明显的跟骨骨折,如关节面塌陷超过2mm、跟骨高度丢失超过10mm等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青壮年患者一般倾向于手术治疗以恢复足部的解剖结构和功能,而老年人若身体状况允许也可根据骨折具体情况考虑手术,但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
方法: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切开复位内固定等,通过手术恢复跟骨的正常解剖形态,如恢复跟骨的高度、宽度和关节面平整等。手术中需要精细操作,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不同年龄患者手术中的操作要点和术后恢复的注意事项不同,例如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期,手术中要避免损伤骨骺等影响生长的结构。
跟骨骨折的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术后或固定后早期)
肿胀消退:在骨折固定后早期,可进行足部的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儿童,要注意抬高的舒适度,避免影响肢体血液循环;老年人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对血液循环的影响,适当调整抬高的姿势。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疼痛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等简单的关节活动度训练,防止关节僵硬。不同年龄患者的活动度训练强度和方式要个体化,儿童要轻柔进行,避免过度牵拉导致损伤,老年人要根据其关节柔韧性等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
中期康复
踝关节活动度训练:随着骨折愈合进展,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活动度训练,可通过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青壮年患者可适当加大训练强度,而老年人和儿童要循序渐进,例如儿童可在家长协助下温和地进行踝关节活动度训练。
肌力训练:进行足部和小腿肌肉的肌力训练,如踝关节的跖屈、背伸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等。通过肌力训练帮助恢复足部功能,不同年龄患者的肌力训练方法和强度依据其身体状况调整,老年人可选择较温和的肌力训练方式,儿童则以不影响生长发育为前提进行适当训练。
后期康复
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进行负重训练,开始可部分负重,逐渐增加负重程度。不同年龄患者的负重训练进程不同,儿童要严格遵循骨骼生长和骨折愈合情况来确定何时开始负重以及负重的程度,老年人要考虑骨质疏松等因素,缓慢增加负重。
功能恢复训练:进行步态训练等,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通过综合的后期康复训练,使患者尽可能恢复到受伤前的生活和运动能力,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功能恢复训练中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训练计划,例如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足部外观和行走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功能恢复训练以满足其生活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