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指新生儿全血血糖低于2.2mmol/L(低体重儿低于1.1mmol/L),病因包括糖原和脂肪贮存不足、糖消耗增加、高胰岛素血症、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等,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型和症状型,诊断靠血糖监测,预防需尽早喂养、监测高危儿、合理喂养,治疗分无症状和症状性,特殊人群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糖尿病母亲婴儿有相应注意事项。
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指新生儿全血血糖低于2.2mmol/L(低体重儿低于1.1mmol/L),病因包括糖原和脂肪贮存不足、糖消耗增加、高胰岛素血症、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等,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型和症状型,诊断靠血糖监测,预防需尽早喂养、监测高危儿、合理喂养,治疗分无症状和症状性,特殊人群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糖尿病母亲婴儿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指新生儿全血血糖低于2.2mmol/L(40mg/dl),而低体重儿血糖低于1.1mmol/L(20mg/dl)时可诊断为低血糖。
二、病因
1.糖原和脂肪贮存不足: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等因在宫内肝糖原、脂肪等贮存较少,易发生低血糖;低出生体重儿中,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其糖原储备少,生后代谢所需能量相对高,若不及时喂养易出现低血糖。
2.糖消耗增加:新生儿感染、寒冷损伤、窒息等情况时,机体代谢增加,糖的消耗增多,而糖的摄入相对不足,可导致低血糖;患有糖尿病母亲的婴儿,由于在宫内处于高血糖环境,出生后母亲血糖供应中断,易发生低血糖。
3.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细胞增生症等可使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血糖降低;母亲患妊娠糖尿病时,胎儿胰岛细胞代偿性增生,出生后胰岛素水平仍较高,易发生低血糖。
4.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如先天性垂体功能低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以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可影响糖代谢相关激素或酶的功能,导致血糖异常。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多见于足月儿,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通过血糖检测发现异常,容易被忽视。
2.症状型:足月儿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嗜睡、青紫、哭声异常、震颤、惊厥等;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等可能出现呼吸暂停、体温不升、反应差等表现。严重的低血糖若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等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影响智力发育等。
四、诊断
1.血糖监测: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糖尿病母亲婴儿等,需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对于出现上述临床表现的新生儿,应及时检测血糖。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毛细血管血糖测定和静脉血糖测定,静脉血糖更能准确反映血糖水平。
2.持续监测:对于血糖不稳定的新生儿,可进行持续血糖监测,以便及时发现低血糖及高血糖情况。
五、预防
1.尽早喂养:对于能够经口喂养的新生儿,应尽早开奶,一般生后1小时内开始喂养,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可根据情况适当提前喂养时间,以保证足够的糖摄入。
2.高危儿监测:对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糖尿病母亲婴儿等高危新生儿,密切监测血糖,必要时给予静脉补充葡萄糖等。
3.合理喂养:根据新生儿的体重、日龄等合理调整喂养量和喂养间隔,确保新生儿获得足够的能量供应,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六、治疗
1.无症状低血糖:可先尝试经口喂养葡萄糖水,如无效则改为静脉输注葡萄糖。
2.症状性低血糖:需立即静脉输注葡萄糖,以迅速提升血糖水平,常用10%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输注速度,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自身糖原储备少,代谢快,更易发生低血糖,在喂养和血糖监测方面需更加密切关注,严格按照早产儿的喂养标准进行喂养,定期监测血糖,一旦发现低血糖应及时处理,以减少对其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
2.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各器官功能相对不成熟,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高,护理时要注意保暖,合理喂养,加强血糖监测,确保其血糖稳定,促进其健康成长。
3.糖尿病母亲婴儿:这类婴儿出生后由于脱离了高血糖的宫内环境,胰岛素水平仍较高,易发生低血糖,需密切监测血糖,尽早开始喂养,必要时给予葡萄糖补充,以避免低血糖对其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