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根尖周炎是牙齿根尖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由牙髓病发展而来,感染和创伤是病因,有急慢性不同表现,通过临床检查和X线诊断,急性需应急处理后后续治疗,慢性行根管治疗等,可通过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外伤、定期检查预防。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牙齿根尖周炎是发生在牙齿根尖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包括根尖周肉芽肿、根尖周脓肿、根尖周囊肿等不同病理类型,多由牙髓病发展而来,细菌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牙髓感染扩散:龋齿、外伤等原因导致牙髓组织感染,细菌及其毒素可通过根尖孔到达根尖周组织引发炎症。例如,深龋未及时治疗,细菌感染逐渐向根尖方向蔓延,引起根尖周炎。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和青少年由于牙齿发育特点,若发生龋齿等牙髓感染情况,更易较快发展为根尖周炎;成年人若有长期未处理的牙髓病变,也容易出现根尖周炎症。
根管内细菌感染:根管治疗过程中,如果消毒不彻底,残留的细菌也可能引发根尖周炎症。
2.创伤因素
咬合创伤:过大的咬合力、牙齿的外伤等可导致根尖周组织损伤,引发炎症。比如,意外碰撞导致牙齿受创,或者长期偏侧咀嚼造成咬合不平衡,使某颗牙齿承受过大咬合力,引起根尖周组织的创伤性炎症。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进行高强度咀嚼运动的人群(如职业运动员),相对更容易出现咬合创伤相关的根尖周炎;老年人牙齿磨损严重,也可能因咬合关系改变导致根尖周炎。
医源性创伤:在根管治疗等牙科操作中,器械超出根尖孔、填充材料超填等,可刺激根尖周组织引起炎症。
三、临床表现
1.疼痛
急性根尖周炎:初期患牙有轻微疼痛,能定位,患牙有浮出感,咀嚼时疼痛明显,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呈持续性跳痛,不敢咬合,疼痛可放射至头面部等部位。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不愿意用患侧咀嚼;成年人则能明确指出疼痛牙齿及大致范围。
慢性根尖周炎:一般无明显自发痛,可有咀嚼不适、咬合无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在患牙相应部位的牙龈上出现窦道,挤压窦道可有脓性分泌物排出。
2.牙齿松动:急性根尖周炎时,患牙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慢性根尖周炎时,牙齿松动程度相对较轻,但也可能存在松动情况。
四、诊断方法
1.临床检查
视诊:观察牙齿有无龋坏、缺损、变色等情况,牙龈部位有无窦道开口等。
叩诊:用叩诊锤轻叩患牙,急性根尖周炎时叩痛明显,慢性根尖周炎时可有轻叩痛或无明显叩痛。
扪诊:检查患牙相应部位的牙龈组织有无肿胀、压痛等。
2.X线检查:可明确根尖周组织的病变情况,如根尖周有无低密度阴影、骨质破坏等,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的X线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牙齿处于发育阶段,根尖周病变的X线表现与成年人有一定区别,需要专业医生进行准确判断。
五、治疗原则
1.急性根尖周炎
应急处理:首先要缓解疼痛,开通髓腔引流通道,使根尖周的炎性渗出物得到引流,减轻髓腔压力,疼痛可迅速缓解。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开髓引流,之后放置引流条。
后续治疗:急性炎症缓解后,根据患牙情况进行根管治疗等彻底的牙髓治疗,消除根尖周炎症。
2.慢性根尖周炎
根管治疗:通过清除根管内感染物质,严密填充根管,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对于一些病变范围较大的情况,可能需要配合根尖手术等进一步治疗。
六、预防措施
1.保持口腔卫生
正确刷牙:早晚使用巴氏刷牙法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有效清除牙齿表面和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和细菌。不同年龄人群刷牙方法可能需要适当调整,儿童需要家长帮助监督和指导正确刷牙;老年人牙齿敏感,可选择软毛牙刷。
使用牙线和漱口水:每天使用牙线清理牙缝,使用含氟漱口水辅助清洁口腔,减少细菌滋生。
2.避免牙齿外伤
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避免牙齿受到碰撞等外伤。儿童在玩耍时要注意防护,避免摔倒碰撞牙齿;从事高风险职业的人群(如运动员等)要佩戴防护牙套。
3.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到口腔科进行检查,一般每年至少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龋齿、牙髓病变等问题并进行处理,防止发展为根尖周炎。不同年龄人群口腔检查的频率和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处于牙齿发育阶段,更应定期检查;老年人牙齿问题相对较多,也需要定期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