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短期内少量流血通常正常,1-2天内唾液带少量血丝常见。但出血较多等属异常,局部因素有过早漱口刷牙致血凝块脱落、牙槽窝有炎性肉芽组织等,全身因素有血液系统疾病、高血压控制不佳等。儿童拔牙后易因不配合致出血多,需家长安抚观察;老年人因基础病和凝血功能下降易出血,要控制基础病并加强观察;女性特殊时期(经期、孕期)拔牙需谨慎。正确止血是咬住棉球30-40分钟,护理要注意2小时内不进食,24小时内不刷牙漱口,24小时后轻柔漱口,异常流血及时就医,医生会采取相应处理。
正常流血的情况及原因
原因:拔牙过程中会损伤牙龈和牙槽骨内的血管,机体启动凝血机制来止血,在凝血过程中会有少量血液渗出。一般出血量不会太多,且会逐渐减少。例如,健康人群正常拔牙后,出血多可在数小时内得到控制。
出血量判断:正常的流血量相对较少,不会形成大量血凝块不断涌出的情况。通常用棉球压迫后,出血能较快停止,且24小时内唾液中的血丝会逐渐变淡直至消失。
异常流血的情况及可能原因
情况:如果拔牙后出血较多,甚至唾液中全是鲜血,或者吐出棉球后仍不断出血,甚至形成较大的血凝块脱落再次出血等,就属于异常情况。
可能原因
局部因素:
患者拔牙后过早漱口、刷牙,或者用力吸吮创口,导致血凝块脱落,使血管再次暴露出血。比如,拔牙后24小时内就开始刷牙,可能破坏血凝块引起出血。
牙槽窝内有残留的炎性肉芽组织等,影响凝血过程,导致持续出血。例如,患者本身牙槽窝存在慢性炎症,拔牙后炎症组织干扰凝血。
全身因素:
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拔牙后出血不止。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下降。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拔牙后血压升高,导致创口血管破裂出血增多。比如,血压持续高于180/100mmHg的高血压患者拔牙后更容易出现出血问题。
不同人群拔牙后流血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
特点:儿童拔牙后流血情况可能因年龄和凝血功能差异有所不同。儿童凝血机制相对成人不够完善,而且儿童可能不太配合,如拔牙后哭闹、吸吮创口等,容易导致出血。例如,学龄前儿童拔牙后可能比成人更容易出现出血增多的情况。
注意事项:家长要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儿童哭闹、吸吮创口。拔牙后要密切观察创口情况,若发现流血较多,应及时带儿童就医。同时,要告知儿童拔牙后的注意事项,如不能用舌头舔创口等。
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可能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增加拔牙后出血的风险。而且老年人的凝血功能也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例如,老年高血压患者拔牙后血压波动大,容易导致出血。
注意事项:老年人拔牙前要控制好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糖尿病患者要将血糖控制在较好水平。拔牙后要加强对创口的观察,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护理,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女性特殊时期
特点:女性在月经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凝血功能,拔牙后出血的概率可能增加。另外,孕期女性拔牙后也可能因身体的生理变化出现出血相关问题。例如,月经期女性拔牙后可能比非月经期更容易出血。
注意事项:女性月经期拔牙要谨慎,最好避开月经期拔牙。孕期拔牙也需要特别谨慎,若必须拔牙,要在孕期相对稳定的阶段进行,且要告知医生孕期情况,以便医生采取合适的止血和护理措施。
拔牙后止血的正确方法及护理
正确止血方法
拔牙后医生会放置棉球让患者咬住,一般要咬住30-40分钟后再轻轻吐出。如果吐出棉球后仍有少量渗血,可以继续咬住新的棉球压迫止血。
患者不要频繁吐口水,以免影响血凝块的形成。
护理要点
饮食方面:拔牙后2小时内不宜进食,2小时后可进食温凉、松软的食物,如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过热、过硬、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刺激创口引起出血或影响血凝块愈合。
口腔卫生:拔牙后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以免破坏血凝块。24小时后可以轻轻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但要注意力度,避免触碰创口。
如果拔牙后出现异常流血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重新压迫止血、缝合创口、针对全身疾病进行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