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受多种因素影响,骨代谢相关因素包括年龄增长致成骨细胞活性降低、营养不足(钙、维生素D缺乏)、激素水平变化(绝经后雌激素、男性雄激素下降,PTH异常升高)、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胃肠道疾病);生活方式因素有缺乏运动、吸烟饮酒;其他因素包含长期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及遗传倾向。
一、骨代谢相关因素
(一)骨形成不足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成骨细胞活性逐渐降低。例如,老年人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下降,导致新骨形成减少。儿童时期骨形成活跃,骨量不断增加,到30-40岁左右达到骨峰值,之后随着年龄增加,骨形成相对减弱,骨吸收相对增强,这是骨质疏松发生的一个重要年龄相关因素。
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会影响成骨细胞的功能,使骨形成减少。因为雌激素对成骨细胞有促进作用,绝经后雌激素缺乏,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骨形成减少,进而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2.营养因素
钙摄入不足是常见原因。钙是骨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的矿化。例如,儿童时期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骨量储备不足;成年人钙摄入不足会使骨量逐渐丢失,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维生素D缺乏也会影响骨形成。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同时对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有调节作用。缺乏维生素D时,肠道钙吸收减少,并且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骨形成减少。例如,日照不足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进而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二)骨吸收过度
1.激素水平变化
除了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外,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雄激素水平下降也会影响骨代谢。雄激素对骨代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雄激素水平降低时,骨吸收相对增强,导致骨量丢失。
甲状旁腺激素(PTH)异常升高也会引起骨吸收过度。当PTH分泌过多时,会刺激破骨细胞的活性,加速骨吸收,使骨量减少。例如,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PTH分泌过多,可导致骨质疏松。
2.疾病因素
一些慢性疾病会影响骨代谢,如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由于炎症反应,会释放一些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可以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吸收增加,从而引起骨质疏松。
胃肠道疾病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例如炎症性肠病,患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尤其是钙、维生素D等的吸收,长期的营养吸收不良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量丢失。
二、生活方式因素
(一)运动因素
1.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运动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运动可以通过机械应力刺激成骨细胞,促进骨形成。例如,久坐不动的人群,骨骼所受的机械应力减少,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骨形成减少,而破骨细胞相对活跃,骨吸收增加,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缺乏运动不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影响骨量的积累;对于中老年人,缺乏运动则会加速骨量的丢失。
(二)吸烟饮酒因素
1.吸烟
吸烟会影响骨代谢。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以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形成,同时还可以增加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吸收。此外,吸烟还会影响钙的吸收,降低雌激素水平(对于女性),从而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2.饮酒
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导致骨质疏松。酒精可以直接抑制成骨细胞的功能,影响骨形成,同时还会干扰维生素D的代谢,影响钙的吸收。此外,饮酒还可能导致性腺功能减退,影响性激素水平,进而影响骨代谢。
三、其他因素
(一)药物因素
1.长期使用某些药物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引起骨质疏松的常见药物因素。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吸收,还可以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例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一些抗癫痫药物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等可以诱导肝药酶,加速维生素D的代谢,影响维生素D的活性,从而影响钙的代谢,导致骨量丢失。
(二)遗传因素
1.家族遗传倾向
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的发生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骨质疏松患者,那么个体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某些遗传性骨代谢疾病,如成骨不全症,是由于遗传基因缺陷导致的骨代谢异常,患者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遗传因素可能影响骨的结构、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等,从而使个体对骨质疏松的易感性不同。



